慧能学说的渊源和特点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慧能的佛教学说是从哪里来的?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一、关于人人皆有佛性

这 个问题,早在公元五世纪,道生就提出来了。但由于他的理论当时没有译出的经典作根据,所以一问世便受到很多非难。不久,《大般涅槃经》译出,那里承认“一 阐提迦”也可以成佛,即承认了人人皆有佛性,道生的理论因此才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是,后来情况有所变化,即人人是否皆有佛性的问题,又发生争论。其原因, 一者,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当政,门第等级制度十分森严。承认人人皆有佛性,就可能导致在政治上消弱士族的特权。因此,这种学说并不为士族所欢 迎。再者,《大般湼槃经》译出后,相继又译出《楞伽经》、《摄大乘论》,这些经、论又否认了一阐提可以成佛。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人人皆有佛性”并未能 成为定说。

到 了隋唐时期,门阀士族受到严重打击。再者,统治阶级需要欺骗更多的群众。这种政治上的要求,反映到宗教学说上来,人人皆有佛性的说法便又占了上风。隋唐时 期成立的天台宗、华严宗都持这种看法。玄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感到经典本身对这个问题的说法不统一,令人无所适从。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不远万里,亲赴 印度(玄奘去印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取经。玄奘到印度以后,向当时著名瑜伽行派高僧,戒贤学习。瑜伽行派不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玄奘感到这 种说法不合乎中国国情,想变通一下,结果受到戒贤的批评。玄奘回国后,恪守师说。他和窥基所创立的唯识法相宗,始终坚持一阐提没有佛性、不能成佛的主张。 但其他学派,都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可见,慧能关于人人皆有佛性的理论,只不过是接受了他以前大多数佛教徒,或佛教派别的说法而已。在这个问题上,慧能并没 有什么创新。

二、关于无念为宗

无念也就是无相,即对外界不执取。无相的思想,最早是在《金刚经》中提出来的。可以说,《金刚经》的主旨就在于宣扬无相。它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离一切诸相,即各诸佛。

《金刚经》主要是宣扬无相,这一点是佛教学者,或佛教徒所共认的。如《金刚般若经解义序》说: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

有人说《金刚般若经解义序》就是慧能作的,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不管这篇序文的作者是谁,这里说《金刚经》以无相为宗是抓住该经的基本精神了,又如明成祖说:

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集注序》)

可见,《金刚经》以无相为宗是公认的。慧能、神会的无念思想,就是从《金刚经》来的。这就是慧能、神会特别推崇《金刚经》的原因。但是,“无念”一词,《金刚经》是没有的。这一词来源于《大乘起信论》。那里说:

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这就可以看出,慧能、神会无念为宗的思想,除继承《金刚经》外,还继承了《大乘起信论》。

三、关于顿悟

提出顿悟理论的开山祖是道生。可惜,道生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著已不存。慧皎对道生的这个观点,有简要地记述:

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高僧传》卷九《竺道生传》)

可见,慧能的顿悟理论也来源于前人。

显示全文
古代科考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刘禹锡思想略评 柳宗元的“统合儒释”思想 柳宗元思想及代表作 鉴真东渡中不为人知的细节 隋唐为何能回归统一 “价格”是怎么来的 智顗小传 唐代诗人的怪癖 新儒家的先驱是韩愈 柳宗元政治思想初探 峨眉山与佛教 世界文化宝库明珠“布达拉宫”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 京族民居“栏栅屋” 藏传佛教寺院“天堂寺” 泰山与齐鲁文化的象征 彝族特色古民居屋“土掌房” 高密计划花50万整修莫言故居 陕西潼关 诗圣杜甫的一生是怎样的 王羲之不为人知的一面 梁武帝的三教同源论 何晏简介及其核心观点 阮籍的豪杰之志 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与哲学思想 魏晋玄学的主要论题 玄学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 董仲舒论德刑关系 刘歆与古文经学的兴起 辕黄之争 两汉时期的占星术 汉初的诸子百家 佛教如何在中国立足 郡县制与中国历史 董仲舒论社会安定则注重“调均” 王充思想的局限性 白虎观会议 东汉的“全民读经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