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溪“跳竹马”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赓溪村,属南丰县莱溪乡管辖,位于县城东南方15华里处,傍山近水,原为夏姓族聚之所。当地竹马舞,誉冠全县,因有口皆碑,故称为“赓溪竹马”以别于他处。

赓溪竹马始于何时,现尚未见有文字资料,难以推断。据当地夏姓口碑,是他们在赓溪开族的一世祖首创的。那时,赓溪原是—块茅林草塞的荒野,夏姓始祖因老家连年兵灾,民不聊生,迫不得已便带着一家老小和几个父死母亡的侄儿侄女,离乡背井,迁来赓溪定居。他们披荆斩棘,开荒种地,劫后余生,企望从此永远免却兵灾之苦。于是选择在村口建了一座福主殿,内供“军山大帝”,(据考,军山大帝其人为汉将吴芮),藉以镇守村坊。借神灵,拒贼寇,御兵患,佑乡里、保太平。后来又担心防不胜防,要有一支劲旅才能驱寇杀敌,方可无虞。果然,第二年他们全家在村后刨荒开地,忽然听得白茅窝(地名)草丛里,一连几天,战马嘶鸣,他们惊喜之余,便蹑手蹑脚拨开茅草偷看,远远望去果有一队人马在那对打操练,及至赶上前去,眨眼间便销声匿迹,只留下五员大将的面具和所骑的战马并摆在地。于是,他们便把面具、马形捧了回来,供在“军山王殿”(福主祠)内。竹马也就由此而起。传说终究是传说。不过,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据现有的资料证明,竹马舞已在清时流传到浙江常山一带,并影响到江南各省。

竹马舞,着意在“刀枪入库,马归南山”。深刻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封建王朝穷兵黩武,战祸连绵的憎恨情绪及向往和平,祈求安泰的强烈愿望。所以,舞蹈的伴奏乐器只有两面铜制大筛锣,依舞蹈情绪重敲轻击,发出强弱急缓的节奏音响,气氛非常热烈,庄严,象征着鸣金收兵,战火永熄。

除二名乐手,还有五个演员,戴着面具,翩然起舞。全场共演出三个节目,包括一个独舞,二个双人舞,他们每到一处,乐手先进厅堂,演员在门(场)外按所扮的角色(也是出场先后)依次排成纵队,演出开始,先是独舞。表演者一人登场,右手持长条布旗,左手下垂自然甩动,时而侧身前探,手伸举旗,犹如指挥军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奋勇向前,时而模拟挑水、扫地、布置营房,象是部队前导。是个典型的先锋形象。舞毕,立于上方正中。他的真名实姓,难以考证。据当地老人介绍,传说是位天神,铜头铁角,无坚不克,厉害得很,所以让他打前哨。接着,是双人舞,一男一女,枪来刀去,轮番较量。动作洒脱,节奏明快,男名关索,女字鲍三娘。对舞之后,便守立在上方左右两则。末了,两员武将是红脸关羽和黑(褐)面周仓,勇猛对阵,粗犷豪放,令人敬畏。最后,五人共舞一阵,再“收场”。整场演出时间约在20分钟左右。

竹马的独特之处,是舞蹈的表现手法殊异,除独舞节目外,其它两个双人舞,一出场演员便是一脚趿起,一脚着地跳动,左右轮换,身稍则前倾,若单手执(舞)道具,另一手便伸小指、拇指,其余三指屈向手掌,作“六”示意指形,托于面具下颏,俨若跨马奔腾,在演出进行中,人们必须散撒糠壳,俗谓“撒粮”,表示撒谷喂马,以慰军马战功,另有让马吃饱,免得愉吃稻谷,糟塌粮食。隐喻着预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颗粒归仓的意思。

服饰设计也很别致,每个演员腹部齐脐处系一个木质马头,后身绑吊一根马蹄形(如U)篾片,篾片两头与马颈相连,穿长裙,身着红,绿长道袍,前襟开一缝,伸出马头,后襟长于前襟,“下摆”从篾片上复盖下垂,自然形成马的后身形状.脚穿皂靴,扎包头直拖至背脊的长披巾,上书“军山大帝座前”字样,戴上不同人物的不同造型,彩绘的面具,手执军旗或法(武)器,一身纠纠武夫的打扮,神采奕奕,形象逼真。

每年正月初一日,跳竹马时演员先到福主祠(军山大帝殿)集会,举行拜神仪式,并作首场演出,这叫作“发马”。意思是队伍已经整装齐备,经过神的检阅,开始行动。随即在本村按里外,上下方位顺序,到各厅屋里去表演(节目都是一样)。初三日进城,五马齐发,到达县城后,便兵分五路,各走一方,逐街逐巷,走进各幢厅屋,自报“赓溪竹马”,完全不作表演,人们便以早有准备的“红包”相送,谓之“香钱”。他们各自一人代表一班,收钱即走。从前,就是走进县衙门里,也是如此。其所以这样,据说是黎民百姓,自愿帮助神兵,以作“军饷”。好让天兵天将努力作战,绥靖妖氛,保佑平安。这与跳竹马的本意是相吻合的。

从正月初三到“元宵”后一日,竹马便到远村近堡去演出,从不间断。有趣的是在这期间,哪天到什么地方?从哪村开始?再经过哪几个村堡?各个村堡在哪几幢厅屋人家演?中午在何处用餐歇脚?都有规定,并年年如此。老人们说,这是竹马神摆的“阵”,当然,现在还谁也破译不了这是什么阵,所以不能更改。照这样看来,竹马舞的活动路线竟是一副行军图了。另外,竹马外出,那怕遇到风雪阻路,就是半夜摸黑,也得赶回赓溪,不能在外地借宿。是曰“回营安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竹马作为一支军旅,倒具有严明的行动纪律。正月十七日,活动结束,名为“收马”,明年再来。

竹马,寄托着人们的追求和理想。其实,在旧时代,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哪朝哪代不是兵连祸接?哪年哪月人民有过安宁?尽管年年拜神灵,岁岁求竹马,都不过是人们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而巳。然而,作为舞蹈艺术,却闪烁着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瑰宝的光彩。

显示全文
恩江由来 “临川才子金溪书”之“金溪书” 茶心禅旨 乐安民间游艺习俗 印度女人为何鼻子“穿眼儿” 浅谈饮茶礼仪 印度村民为青蛙举行婚礼 南音的历史 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 泉州花灯 抚州采茶戏 “咔板”敲击声 厦门万石岩天界寺 南丰的“跳傩” 和合傩舞 大型民间传统活动纪念闽王王审知 抚州采茶戏“后继乏人” 崇仁跳八仙 荆州花鼓 新安画派 “华夏一绝”金溪手摇狮 宜今宜古品前门 希腊慢生活方式 黎族的宗教信仰 客家民俗禁忌 胡同深处的北京风情 专家细说闽南语的前世今生 民俗风情自芬芳 福建南平千年民俗“抢酒节” 江西采茶戏 漳州芗剧 看北方“地下四合院” 神秘的“祭狗”仪式 温州鼓词 满族祖上规矩多 希腊人抬头表示“NO” 崇仁婚俗 毛南族猴鼓舞进学堂 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 清明节的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