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采茶戏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2010年6月2日,抚州采茶戏被列入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被列入“国遗”名录的抚州采茶戏,经过几百年来艺人们的打磨、修饰,犹如一块美玉,已是光彩夺目。可以说,它是抚州文化的突出代表,也是现代抚州的一张金色名片!现在——

抚州采茶戏:喜:申遗成功 忧:后继乏人

自豪——曾经的灿烂

抚州采茶戏的辉煌历史是令人难忘的。上了年纪的人,或许曾有过一票难求的记忆,亦能把那些经典曲目、名家名角如数家珍。

抚州采茶戏始于明末清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市县都相继成立专业采茶剧团,另外还有不少的业余剧团。各剧团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创作移植现代剧目方面都作出了不小成绩。期间,抚州采茶戏在省内外扬名。1954年9月,抚州采茶剧团参加“江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开始受到全省观众和戏曲爱好者的关注。1956年1月,市采茶剧团被省文化厅单独调至南昌汇报演出现代戏《李二嫂改嫁》。1958年3月至7月,剧团首次在全省部分县市作巡回演出。当年10月,剧团创作排演的革命历史故事《红松林》参加“江西省戏曲现代戏汇演”,获得创作、音乐、演出奖,省电台为之作了全剧录音广播,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其中九段唱腔的唱片,剧本在《剧本》杂志发表,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中国戏剧集成》和《江西戏剧集成》都做了选登。从此,抚州采茶戏在全国戏曲界开始产生一定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中期,抚州采茶戏进一步走出江西。1962年春,改编的传统戏《错中缘》在南昌、丰城、宜春和湖南株洲、湘潭等地演出,江西日报、宜春报、株洲报、湘潭报等纷纷刊文赞扬。1965年,剧团创作排演的现代戏《秧》,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现代戏观摩汇演,而后赴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汇报演出。文革期间,很多剧团被迫停演。文革后,全国开放古装戏,市采茶剧团排演的古装戏《秦香莲》曾连演两月多而不衰。1980年,抚州地区举行青年演员汇演,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专业青年演职员出现在舞台上,对抚州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新编小戏《县官下乡》于2001年获得文化部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重新改编的小戏《王妈妈爱鸡》2004年获得文化部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

抚州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一批灿若星辰的名角:易兰英、万安安、李凤娇、单冬阳……他们那个性鲜明的角色、极富韵味的唱腔、曼妙的舞台身姿,已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尴尬——堪忧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繁荣,文化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们的休闲也呈现多样化,采茶戏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人们的娱乐首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抚州采茶戏这块“美玉”,似乎正在渐行渐远,淡出人们的视野。

因为采茶戏群众基础的缩水,专业剧团锐减,我市目前只剩三个专业剧团,分别是抚州市采茶歌舞剧院、临川区采茶剧团和东乡县采茶剧团。目前,这三个专业剧团的采茶戏演出量均在逐年萎缩。而专业创作人员、导演奇缺,演员青黄不接的窘状,已经让三个专业剧团颇为尴尬。据介绍,临川区采茶剧团演员中,最年轻的也近40岁了,已有断层、断代之虞。而剧团现有的专业演职员中,有不少人因为戏剧市场惨淡而“身在曹营心在汉”,正在谋求其他出路。

采茶戏要保持它的魅力,创新是唯一的出路。然而,专业人才尤其是创作型人才的流失,却导致戏剧难以创新。有专家指出,采茶戏植根于抚州的大众文化,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重新夺回部分失去的阵地,就必须通过不断创新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但目前这种现状,恐怕只能让人尴尬。

“而最令人伤心的是,现在没有人想学这门艺术,因为目前这门艺术很难保证温饱。”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在抚州采茶剧团工作过很长时间、现为抚州市戏剧艺术研究所研究人员的国家一级演员潘凤仙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临川有一女孩,在戏剧表演方面非常有天分,跟我学一段时间后,即在全省获奖。我很想叫她在这行发展下去。但女孩父母说,不要钱都不学,他们说学了没用,保证不了今后的生活。”潘凤仙还告诉记者,令人尴尬的是,目前不多的采茶戏观众,能看到的几乎都是民间草台班子的演出。而草台班子的成员均为接到活后临时拼凑的,无论是唱腔、道具、服装、乐器,还是演员的手眼身法步,都与专业剧团相去甚远。潘凤仙说:“我有时在街头能看到草台班子粗制滥造的采茶戏录像。看一次,心里就酸一次。草台班子的戏能走向市场,而专家表演的戏曲反倒不知怎么来推向市场。”

焦虑——渴盼的呵护

抚州采茶戏已入“国遗”,这令人欣喜。但有识之士指出,抚州采茶戏若不妥善呵护,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想起采茶戏的时候,只能听听唱片、看看碟子,或到资料室、图书馆翻看相关的故事与传说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讨论抚州采茶戏该向何处去时,有部分年轻的市民认为,这些东西太古老、太陈旧,没有市场、不赚钱,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不如任其自生自灭。

然而,绝大多数市民认为,抚州采茶戏是抚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抚州的“市宝”,不但不能让它衰败,还要让它复兴,让它在抚州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潘凤仙就认为,保护好、传承好抚州采茶戏,可以有效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如何让这块“美玉”重放异彩?面对记者的发问,潘凤仙提出不少建议。

政府及有关部门似可以“立法”形式制定抚州采茶戏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拨出专项经费,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以免人才断档。同时,作为公益性演出单位,专业剧团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通过改革,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例如恢复学员的招收,搞活工资分配制度,实施优胜劣汰用人制度,考核与业务能力、业务成绩挂钩,鼓励创作等。通过这些举措使专业演员心无旁骛,专心业务。她举例说,赣州市为支持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每两年招收30个学员,已连续招收了四届。这些学员学成后,均给予事业编制,由市县的专业剧团优先选人,其余人员安排到县乡文化站室工作。如此,赣州市在有效地保证采茶戏人才不断档时,确保了当地采茶戏的艺术之树常青。

定期举办大型采茶戏展演或研讨活动,培植受众群体。目前,采茶戏市场还是有一定的观众。关键是,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欣赏并了解专业的表演,有意识地培养一批受众群体。潘凤仙建议,是否能充分利用汤显祖大剧院这个平台,每周由专业剧团在此演出两至三次,上演百姓喜闻乐见的全本采茶戏及折子戏,推出低价位门票,或完全实行“百姓看戏,政府买单”。也可以举办全省、全市的采茶戏展演和研讨活动,在市区的各大广场举办戏剧表演大赛,让采茶戏爱好者参与互动,激发市民对采茶戏的热爱。

创建专业网站,推广抚州采茶戏。现在,网络文化如日中天,如果抚州采茶戏这个传统艺术能借助网络这个现代传媒工具向爱好者推广,则能让抚州采茶戏更加方便、快捷地深入群众。此外,还可以出版宣传画册、剧本集、抚州采茶戏志等。抚州的戏剧家协会也应发挥所长,经常组织票友活动,在民间掀起学采茶戏、唱采茶戏的热潮。

如此,或许能“养出”更多的受众。有受众就有市场,有市场也就有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抚州采茶戏也就能通过诸多有效举措,进入良性运作之中。

如此,抚州采茶戏这块“国遗”之宝,也许就能再放异彩了。

本报记者 方友华 梁家田

为戏曲“年轻化”叫好

上海电视台有一档戏曲节目《大舞台》,历经30年而始终受观众欢迎,经得起荧屏检验;尤其是近几年的改版,更是好戏连台,一片赞声。那么,其秘诀在哪儿呢?最近全国戏曲专家云集上海,探讨个中规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年轻化。用完整的话表达,就是“用年轻方式传播古老艺术”。

比起全国很多“历史名城”,上海算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也是一个既时尚又国际化的城市,照理说,这样的城市特质,与古老与传统的戏曲似乎并不匹配。可是为什么这些古典行业中的翘楚人物都反倒更愿意选择上海呢?对此,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表示,时代不同了,当今的时代如果要想继续更好地传承古典,“就是应该让时尚来托举古典,让古典来优化时尚,这一点,上海做得最好了”。魏明伦还以书法和戏曲(古称翰墨和粉墨)为例说,现在的翰墨是“墨多翰少”,很多书法家写不出一首旧体诗;而粉墨则正好相反,处于“有墨无粉”,有着厚重的积淀,但是没有“粉丝”——当然戏迷还是有的,可是和黄金时代不能同日而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常需要运用电视传媒这个年轻的技术来托举古老的戏剧,以此赢得更多的观众。

电视和戏曲结缘,并不是“简单实录”就能赢得观众的,其间需要太多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比如,它需要和其他艺术样式(比如杂技、舞蹈、曲艺)混搭、嫁接、杂糅,还要运用角色反串、雅俗并举、名角和票友同台、大腕和草根共舞等层出不穷的创意,丰富和优化表现方式,同时还不能损伤古典艺术,只能加分不能减分。正如有人所言,戏曲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园地当中非常美的一朵花,你不希望它生存得更好、走得更远吗?但是要想让花传播得更远,要让它的将来更繁荣茂盛,你就必须借助蝴蝶的力量来传播花粉,这个蝴蝶就是我们年轻的新媒体。

年轻的团队、年轻的眼睛、年轻的技术、年轻的构思,加上一颗敬畏传统之心,才有了一系列的成果和影响力。既然这种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所做的“年轻化”努力,能够结出累累硕果,那么,面对其他文化遗产,我们是否也能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用好我们的文化遗存呢?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只有活体保存,才能真正延续其生命。而活体保存,有待“年轻化”的创意。

显示全文
“咔板”敲击声 厦门万石岩天界寺 南丰的“跳傩” 和合傩舞 大型民间传统活动纪念闽王王审知 抚州采茶戏“后继乏人” 崇仁跳八仙 荆州花鼓 新安画派 古代打油诗的介绍 南丰泥炉制作工艺 万魁塔的传说 中秋吃月饼的味道 白玉蟾与登仙桥 平谷桃花节人文低碳唱主角 屹仙潭与放生池 鱼葬习俗讲述八百年人鱼同乐中的大和谐 长寿村的由来 和盲艺人一同挽留孝贤艺术 北京秋"色" 泉州花灯 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 南音的历史 印度村民为青蛙举行婚礼 浅谈饮茶礼仪 印度女人为何鼻子“穿眼儿” 乐安民间游艺习俗 茶心禅旨 “临川才子金溪书”之“金溪书” 恩江由来 庚溪“跳竹马” “华夏一绝”金溪手摇狮 宜今宜古品前门 希腊慢生活方式 黎族的宗教信仰 客家民俗禁忌 胡同深处的北京风情 专家细说闽南语的前世今生 民俗风情自芬芳 福建南平千年民俗“抢酒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