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处的北京风情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10月3日这天,南锣鼓巷的清晨似乎比平时要来得早一些。

天刚放亮,出门晨练的李大妈便在胡同口遇到了前来观光的头拨儿客人:“来得这么早,店铺都还没开门呢!”客人倒是不在乎,已经兴致勃勃地端起了照相机:“特地早点儿赶过来的,再晚人就该多了。”一听就是常来的熟客。

果不其然,等到九点钟,大大小小的店铺陆续开门营业的时候,狭长的胡同里已经满是熙熙攘攘的游客了。再瞧方才那几位,正惬意地坐在咖啡馆靠窗的座位上,一边品味着刚端上来的咖啡,一边享受着这美好的秋日早晨。

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南锣鼓巷就是这么一条北京城里再普通不过的胡同,在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眼中,这里的魅力却是不尽相同的。

有的人独爱这里青砖灰瓦的古都风貌,延绵了七百多年的沧桑韵味;有的人热衷商品琳琅满目的新潮店铺,还有被古树荫庇着的酒吧小馆。前清当铺的遗址,老副食店的门脸,混搭着五花八门的新奇玩意儿,有点儿另类,却很时尚。

而对于世世代代居住在附近四合院里的老街坊们来说,南锣鼓巷的意义就是挂在房檐下的那红底白字的门牌号,是每天都离不开的柴米油盐,是孩子们刻在门框上的成长印记,是大伙儿彼此寒暄时那口亲切的京腔。

京城各路文艺青年们,大都见证了南锣鼓巷这几年的变化:

十年前,这里是戏剧爱好者的出没地,附近的中戏实验剧场、北兵马司剧场和后来的蓬蒿剧场,几乎每晚都在演绎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寂静的夜晚,尚在营业的小酒馆里,说不定就有哪个未来的明星在昏黄的灯下畅谈着艺术梦想。

五年前,这里是“小资们”的新乐园,一间间咖啡馆和酒吧悄悄地在临街的老宅院里开了张,夜夜有人弹着吉他,吟唱蓝调或民谣,还有那些记不得名字的店铺,兜售着日本的卡通玩偶、欧美的时尚饰品,不乏一些“山寨货”。

这几年,胡同里的店铺渐渐易主,墙上挂着的衣服,变成写有时髦词汇的T恤衫,柜台里码放的山寨帆布鞋,替换成了五颜六色的时尚敞口布鞋,姑娘们头戴着新买的熊猫帽或雷锋帽,骄傲地从门前经过……

热衷创意时尚的新新人类们,把古老的南锣鼓巷亲切地称作“南锣”。

是的,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意,在这条胡同里无处不在:老式电视机的外壳,挂在墙上便成了招牌;其貌不扬的烤翅店,挂出一副文字颠倒的对联,竟然也能引人关注;没开张的店面橱窗上,一张“我是出来偷菜的”标签,令人忍俊不禁。

至于那些叫卖创意和手艺的店主,更是成了胡同里的明星。

创办了“创可贴8”的英国人江森海,早已在电视上混个脸儿熟;华裔青年Ed和Michel自创的品牌“NLGX”(南锣鼓巷拼音首字母),分店开进了T3航站楼;还有田氏父子的文宇奶酪店,小店门前排起的长队,能把胡同挤得水泄不通。

坐在老宅屋顶上的咖啡馆,忽然之间视野豁然开朗,街上的喧嚣便被隔绝在脑海之外。点上一壶香茗,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翻开一册图书,不知是谁家的花猫正安逸地卧在沙发上假寐。抬头眺望,两枚风筝飘荡在遥远的高空,侧耳倾听,隐约有一阵鸽哨声掠过。不经意间,西斜的日光穿过枝叶茂密的树梢,暖暖地洒在身上。

关于南锣鼓巷的美好印象,就在这秋天的斜阳里荡漾开来。

显示全文
客家民俗禁忌 黎族的宗教信仰 希腊慢生活方式 宜今宜古品前门 “华夏一绝”金溪手摇狮 庚溪“跳竹马” 恩江由来 “临川才子金溪书”之“金溪书” 茶心禅旨 乐安民间游艺习俗 印度女人为何鼻子“穿眼儿” 浅谈饮茶礼仪 印度村民为青蛙举行婚礼 南音的历史 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 泉州花灯 抚州采茶戏 “咔板”敲击声 厦门万石岩天界寺 南丰的“跳傩” 专家细说闽南语的前世今生 民俗风情自芬芳 福建南平千年民俗“抢酒节” 江西采茶戏 漳州芗剧 看北方“地下四合院” 神秘的“祭狗”仪式 温州鼓词 满族祖上规矩多 希腊人抬头表示“NO” 崇仁婚俗 毛南族猴鼓舞进学堂 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 清明节的述说 澳门结婚风俗 一家兄弟只娶一个妻 广西三月三歌墟 剪纸剪出的傣家生活 泸沽湖畔摩梭人家过年习俗 西双版纳的傣家斗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