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仙桥位于乐安谷岗河上游,道教名山,“江南绝顶三峰”之华盖山东麓。那里青山碧水,峰峦叠起,风景秀丽。其东南面与宜黄毗邻,东北与崇仁接壤,是崇乐宜三县的结合部。1933年2月,工农红军与“围剿”苏区的国民党反动派敌军,在这附近进行了著名的黄陂战役。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同志的指挥下,浴血奋战,一举歼灭敌五十二师、五十九师大部。敌五十二师师长李明重伤后被俘毙命,敌五十九师师长陈时骥战败后,化装向乐安方向逃窜,在登仙桥被工农红军俘获,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最后胜利。从此,登仙桥被载入光辉的革命史册。
关于登仙桥,民间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就是关于白玉蟾在那里“登天成仙”的故事。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字如晦,福建闽清人,家住琼州。白玉蟾天资聪敏,七岁能赋诗,十一岁应童子科试,写得一手好字,还善于作画。宋孝宗隆兴年间,父亲亡故,母易改嫁,他便离家外游,号海琼子。后来,他到雷州,过继给白氏为嗣,改姓白,名玉蟾。由于他慕道心切,曾往深山访师数年,得到道人陈翠虚几年的指点,据说尽得其道。嘉定年间,皇上召他入宫,对他很器道,委其主事太乙宫,封他为紫清真人。一日,他不辞而别,不知去向。
后来,白玉蟾在云游天下名山古刹时,慕名前来华盖山,拜谒浮邱公。当其路过华盖山东麓之珠坑村时,见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意欲在此作短暂逗留。
进村后,村人极为热情地招待他,奉之为上宾。与他接触数日,见其谈吐优雅,风度不凡,村里耆老遂出面请他在本村执教为师。白玉蟾见村人竭诚挽留,盛情难却,只好应允。当时,珠坑村有七个余姓子弟拜其为师。
白玉蟾在珠坑执教期间,对学生严格要求,孜孜教诲,短短时间,学生大有长进,均能赋诗作对。村人对其诲人不倦的精神十分赞赏,深表感激,至今珠坑村一幢古建筑门楣上尚能清晰可见的“大心体物”题榜,相传就是当年白玉蟾留下的手迹。
次年初春,白玉蟾要离开珠坑,村人极力挽留,白玉蟾婉言相谢,村人依依不舍。临行前,家家户户设宴为其饯行。但无论谁家宴请,在筵席上,他都只喝一口酒,挟一箸菜,表示答谢,任凭主人如何劝饮,他都摆手婉谢,决不多喝一口酒,多吃一箸菜,这是他自订的礼规,曰:“口酒箸菜,人缘常载。”
白玉蟾离开珠坑村时,村人扶老携幼前来送行。白玉蟾频频拱手向村人致谢。当他走到红门桥头时,忽然止步不前,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桥南的一棵梅树,吟《早春》诗一首:南枝才开两三花,雪里吟诗弄纷些;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吟毕,挥动佛帚,顿时山雾卷袭而来,白玉蟾腾云驾雾而去……
自后,村人为纪念白玉蟾在此“登天成仙”,遂将“红门桥”改名为“登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