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称父亲为阿玛,称母亲为纳纳,称祖父为阿法,称嫂子为姐姐。这些称呼至今还在满族老人中保留着。
满族是一个重礼仪、讲文明的民族。清代有"八旗人家重礼法"之说。对长辈有呼必礼,父母斥责不还口。长幼有序,尊卑分明。对老人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晚辈每隔3天,要给长辈请安。隔5天见着长辈就得打千。"出必告,返必面"。
"满洲见人以曲躬为礼,别久见则相抱。近以抱不雅驯,相见与别执手,年长垂手引见,少者仰手迎焉。平时则立掌平执,相抱者少矣(杨宾:《柳边纪略》)。
[回族的称谓和礼仪]回族在对亲属的称谓上有独自的习惯特点,如对父母从来不使用爹、娘的称呼,而称爸爸、妈妈。然而对外祖父、母,就称姥爷、姥娘。对其它亲属习惯于在称谓上加爸、妈的尾音,如姑妈、婶妈、叔爸或对叔称"伯"(发掰音),如对二叔称二伯,对老叔称老伯或老爸。
回族有"大者为长"尊重长者的美德。只要年长甚至只是生日先于他人,就会受到敬重。赴席就座时,要让老年、长辈、长者先入座。餐毕,客人要向主人或尚未就餐的客人"道偏",讲"偏您了",意思是表示自己先于别人已用饭茶而偏得了。
回族买肉不说砍肉;宰牛羊,不说杀牛羊;块大的一些肉,不能说大肉,因为回族人称猪肉为大肉。
3、民族饮食
[满族饮食]满族以吃面食为主,他们把馒头、包子、饼子统称饽饽。喜欢吃粘食和甜、酸味的食品,有用黄米、糜子做的打糕、馓糕、淋浆糕、炸糕等。满族用豆面制做的"驴打滚"和点心"萨其玛",已是广大群众喜欢的食品之一。在农村,夏季爱吃水捞饭,它是用高粱米、稷米放入水中煮熟,用清水过了再泡入清水中,吃时用笊篱捞出,清凉爽口。满族人喜欢吃酸汤子,其作法是:将玉米用水浸泡,磨成水面,用布袋滤掉渣滓,挤出水分,置缸内发酵,已备食用,称"汤面"。制做时手戴斗笠形,中间有圆孔的套,将汤面窝于手中,从汤套圆孔中挤出汤条于沸水中,煮熟即可食用。其味微酸,食之爽口、健胃。农家每年秋后做汤面,备冬春食用。
满族人每年年底都要杀猪。把肉煮成初熟切片即食,俗称白片肉。还习惯用猪血、猪肠做血肠,血肠味道鲜美。火锅是满族人的传统饮食。通常以羊肉为原料。先将酸菜、蘑菇、粉丝、虾仁放入锅内,再将切成薄片的猪肉、羊肉铺在酸菜上。火锅煮开后,配上佐料即可食用。除羊、猪肉外,狍子、鹿、野鸡、黄羊、飞龙的肉均为原料。火锅已是北方各族人民的常见佳肴。
满族还喜欢吃野果、野菜,如山葡萄、山里红、山核桃、山李子、榛子、松子等。除新鲜食用外,还制成干果,或用蜂蜜渍制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