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窗户纸糊在外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远古到现代,人们对某一地区风俗的印象,往往是从观察那里的房子——确切说是老百姓民居的样式开始。因为民居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可以反映出那里风土民情的基本特色。“窗户纸糊在外”就是过去人们对东北民居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玻璃窗在中国住宅中使用,大约从清光绪年间开始,直至近三四十年才在各地城乡广泛普及。在此之前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平民百姓的土屋茅舍,还是皇亲国戚的宫殿宅邸,用于分隔窗户内外的主要遮蔽物,就是中国人发明并广泛使用的纸。糊在窗棂上的纸夏委能遮阳挡雨,科天可防风御寒,是住宅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

在山海关内和南方地区,窗纸都是糊在窗棂内侧,从房子外面就可以看到“盘肠”、“灯笼锦”等各种花式的窗格图案。当外地人看到关东民房糊在外的窗户纸,使窗子成为整个的“大白块”,自然觉得不习惯而视之为怪了。

其实,这种“怪”正是适应东北气候环境和民间风俗的产物。众所周知,这里素以冬季寒冷著称,而室内又是以火炕火地取暖,因此,在严寒季节室内外温差很大。这层分隔冷热空间的窗纸糊法就很有讲究。如果糊在里面,窗外所结的冰霜遇室内温度高时融化,水就会流到窗纸和窗棂构件腐烂,影响其使用寿命。试想在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室内起居的炕前窗户漏风进雪,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所以,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东北人通过实践,逐渐因地制宜的形成了“窗户纸糊在外”的做法。

当年那种“糊在外”的窗户纸至今已不多见了。它既不是现在常见的白色机制洋纸,也不是文人学士写字印书的宣纸之类,而是关东制纸工匠就地取材制造的一种“土纸”,或称为“麻纸”。其原料用当地生产的芦苇、薄棒、线麻、旧絮等,经过剁碎、碾压、淘洗耳恭听、蒸麻、打线、沉淀、捞纸、晾干等一系列工序精心制作。这种纸虽不像宣纸那么白净,但却很结实柔韧,再经过胶油、桐油、苏子油和盐水等喷涂处理,就具备了很强的防水防潮性能,既不怕雨雪,也不怕室内的水蒸气,贴在窗户上半年不成问题,春秋两季各更换一次就可以。糊窗纸也是一种技术。讲究绷得直、糊得平,才能既美观又延长使用寿命。窗户纸是整齐还是破旧,也是衡量一家日子过得如何的一个外部标志。

显示全文
铁岭英武实用的坎肩 冰峪沟赏灯会 海城最早的戏曲 辽阳称谓与礼仪 锦州蒙古族饮食 沈阳锡伯族西迁节和抹愚节 营口望儿山母亲节 锦州中元节 锦州民间文化节 大连赏槐会 沈阳行为禁忌风俗 协税社火 宁强丧葬习俗 别有风情的报路歌 汉阴传统节日习俗 紫阳改嫁习俗 旬阳“灯会”“社火” 安康年俗 石泉旧时民俗风尚与禁忌 咸阳缠足 锦州满族风俗 大连生育风俗 铁东禁忌风俗 铁西商务风俗 鞍山风俗概述 北普陀山采桑节 锦州锡伯族风俗 满族的婚嫁习俗 沈阳语言禁忌风俗 沈阳满族的祭祀习俗 锦州中秋节 台安丧葬习俗 渍菜糊窗沈阳民间习俗 抚顺满族节日 抚顺满族烧香的习俗 丹东风俗概述 沈阳神秘的日子七月七 沈阳伊斯兰教概况 锦州蒙古族风俗 铁东生辰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