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最早的戏曲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最早出现的舞乐形象:辽代所存的金塔(析木镇羊角峪村西山),其塔座层砖雕有弹瑟琶者,吹笙者,及男女舞俑。吹弹者神采飘逸,舞俑者衣着华丽,姿态潇洒,记录了一千年以前当地流行的舞乐形象。

最早的角色扮相:金代“百戏”盛行又称“散乐”。金之百官喜看角抵戏,常常与“百姓纵观”。当时此地区为澄洲,辖临溟、析木二县,至今海城高晓《铁弓缘》尚留有角抵戏的明显痕迹(即牛角婆的打扮相)。

最早的古戏台:牛庄关帝庙戏楼,重建于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每逢年节成为当时商民筹办乐会演出地方戏唯一的活动场所。

最早形成的地方剧种:海城喇叭戏,渊源于山西民间小戏“耍孩儿”,清乾隆年间传入牛庄时,在秧歌会里加以演唱,不久在形式上内容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于1983年,辽宁省文化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地方剧种以流行地区定名的通知精神,定名(海城喇叭戏)。

最早的海城喇叭戏艺人:耿庄土台子村高云卿,于公元1844年(消道光二十四年),在牛庄学跳秧歌,唱喇叭戏。

最早的小科班:海城秀甲峪戏房子,创办于公元1855年(清咸丰五年),班主张万荣,科班里曾培养出较有名气的演员张宝庆、李国宝,上演的拿手戏《拉马》、《李奎夺鱼》。

最早演出的一台大戏:清同治元年在八岔沟白草洼。剧目为(哪叱闹海》。由武生演员李大宝主演。

最早的职业班社:庞家班于清宜统二年由庞家店村庞文翰出资组建,主要成员有:胎里坏、金彩玉、小玉凤等人为主要演员,该班在辽南活动达十年之久。

最早的大席棚戏园:在牛庄穿心店院内,由杨豆包子经营的大席拥戏园,约建于光绪末年。

最早出名的女演员:丁香花。原名金桂喜,学戏于牛庄丁九茹门下,清光绪三十三年去沈阳天仙楼演出,一举成名,不久誉满东北各地。在《沈阳菊史》中,曾多处称赞她的演技,“其歌为幽蝉泣露,其舞为飞燕凌风……”。

最早出版的蹦蹦戏唱本:由海城聚友书房刻印,于公元1903年出版的唱本《燕青卖线》、《红月娥做梦》。

最早的票社:牛庄乐班处(业余演员集会演唱之处),约建立于光绪三十年左右。由唱梆子的老票友丁殿臣主办,经常演出的《三疑计》、《走雪山》、《汾河湾》……。

最早的戏楼海城城内大观楼,建于清宣统元年一月,经营负责人吕子善,业务张益三。

最早唱地蹦子的演员:徐学忠,艺名徐豁牙子,耿庄三道岗子人,生于公元1843年,唱地蹦子颇有名气,尤其善于表演说口。当年海城县官都愿意听他的说口,专点〔百家姓)与〔三字经〕。

最早的茶社:文昌阁茶社,系于清光绪三十二年。邑令管凤和在膺石山西部开辟公园文昌阁已在院内,夏日在阁前设茶社,以供游人休息,并常有唱戏、杂耍活动于此。

显示全文
辽阳称谓与礼仪 锦州蒙古族饮食 沈阳锡伯族西迁节和抹愚节 营口望儿山母亲节 锦州中元节 锦州民间文化节 大连赏槐会 沈阳行为禁忌风俗 协税社火 宁强丧葬习俗 别有风情的报路歌 汉阴传统节日习俗 紫阳改嫁习俗 旬阳“灯会”“社火” 安康年俗 石泉旧时民俗风尚与禁忌 咸阳缠足 陕南哭嫁俗闻 陕南人“说耍”有讲究 岚皋守号与狩猎 冰峪沟赏灯会 铁岭英武实用的坎肩 辽宁窗户纸糊在外 锦州满族风俗 大连生育风俗 铁东禁忌风俗 铁西商务风俗 鞍山风俗概述 北普陀山采桑节 锦州锡伯族风俗 满族的婚嫁习俗 沈阳语言禁忌风俗 沈阳满族的祭祀习俗 锦州中秋节 台安丧葬习俗 渍菜糊窗沈阳民间习俗 抚顺满族节日 抚顺满族烧香的习俗 丹东风俗概述 沈阳神秘的日子七月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