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城垣为何缺一角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北京城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自作为陪都的辽南京至今也有一千多年。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城垣建筑甚为规整,尤其元大都城,严格按《周礼·考工记—9原则建城,略呈长方形的城垣,南北端正,左右平直。到了明代,在改建城垣时,使规规整整的大都城改变了模样,略呈方形的内城西北残缺一角。今天当你驱车在北二环路由东向西行进时,到了积水潭再往前,就会明显感到南斜30多度,直到西直门立交桥和西二环交接,这个30多度的斜角就是缺掉的那一部分。

侯仁之教授曾指出是由于水面阻隔所致,无疑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所论略简。今就此问题试做以下探讨。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王朝。接着派中书右城相徐达北伐元军,七月抵直沽,元顺帝见势不妙,北逃健德门外。八月二日,徐达填濠攀城攻人大都城内。这时的大都城,经过多次战乱,城垣残破。明军要想在这儿站稳脚跟,必须收拾残局,重整城垣及防御设施。徐达命华云龙改建大都城并决定把地广人稀的城北部弃去,缩小城区范围,重建一道北城垣。当时仓惶施工,不可能象初建时那样详细勘测和设计,只能选择困难较小易于施工的地段修筑。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从大都北垣到今北二环路之间,地旷人稀,尤其东北部几乎没有什么重要建筑物。1952年曾在雍和宫北面出土一通元代“都漕运使王德常去思碑”,原立在都漕运使府门前的,说明这东西一线曾有一条河道。因此华云龙在此建城时,只要将河道稍加浚通即可成为护城河,这是符合实际规划原则的。但当城墙修到西端时,就会遇到海子北端的水面阻隔。若城墙往南移,水面更宽阔。那为什么不可以再往北移绕过海子呢?若整个北城再移,不仅西半部建筑较多,又涉及到规模宏大的元中书省旧址。据《析津志》记载/中书省地高爽,古木层荫,与公府相为抛荫,规模宏敞壮丽。”至元二十七年,中书省南迁,此处改做翰林院。《窟垣识略》记述说:“元时翰林院……其地在风池坊北,钟楼之西”。这个地方大约就在今六铺炕滨河公园一带,为了军事需要,明军可以把民房拆掉,甚至全部埋在城下,但要想在短时间内拆掉这组宏大建筑群,是很困难的。当时的形势不允许耽搁太久,只能择易而行,沿翰林院南侧修筑。

那么城墙如何通过海子水面呢?“文革”期间填掉的太平湖(今地铁车辆段)也是海子一部分,和今积水潭是连在一起的。为了城垣规则整齐,城墙就得从海子北侧浅水区或枯水区正面穿过,当然基础是很不牢固的,而我们所见到的清代晚期城墙西端却是东北西南走向的,这个谜单靠史料是难以解释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解决地貌、地矿、地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显出特殊的功能。卫星装上红外遥感监测装置,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和一定深度地下的情况都可以拍成照片。根据七十年代国外卫星影像分析,北京城西北角既有直角墙基影像,又有斜角墙基影像,两墙基夹角约35至36度,正东正西墙基线正位于元代海子西北端北岸附近,和东段城墙在同一纬线上,说明这里确实曾修建过城墙。我们再进一步观察,从车公庄到德外大街一线有一条地层断裂带,正好经过城西北角与那段直角边斜向相交。

这段在潮软基础上修筑的城墙肯定会经常倒塌,以后屡修屡倒,不得不改变施工方案,躲开这段不祥之地。在新街口外二环路口,海子有一个细脖处,在这里采取通水措施,城墙由这里转向西南沿海予南岸修筑,把海子西北端全部舍在城墙之外,作为护城河一部分,这样不仅墙基牢固,比水面留在墙内侧也更利于防守。从此西北角由直角边变成了斜角边,俯视北 京城,宛如方方的棋盘被砍去一角,看上去很不顺眼,这便是大自然的威力。

显示全文
幽默有味的老北京土话 老北京春节如何吃 四合院的大门 正月十五“闹元宵” 七月初七 婚丧喜庆 天安门城楼的屋顶 冰糖葫芦传奇 京剧的“角色”与“脸谱” 香山红叶节 老北京皮影戏 钟鼓楼活动 少数民族多彩文化系列展示活动 北方昆曲 灵山藏族风情节 朝阳秧歌 二月二的传说与习俗 北京朝阳区纳西族人的棒棒节 纳西族宗教 民族节庆 祭地活动 北京厂甸庙会 大观园红楼庙会 宣南文化节 丁香诗会 天桥“八大怪” 天桥小吃摊 北京的婚丧喜庆 祭祀礼仪 祭祀概况 京剧的行当有几种 北京的庙会 中秋拜月吃月饼 黑牛水的来历 节日习俗进入博物馆 老北京民俗唱主角 北京的立春食俗 北京民俗百态 北京的中秋风俗 北京生子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