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的传说与习俗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农历二月初二为龙头节,又名“青龙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传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二月二,龙头节,相传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这个习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在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俗话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就连小孩剃头也叫“剃龙头”。

显示全文
北京朝阳区纳西族人的棒棒节 纳西族宗教 民族节庆 北京节日风俗 旧上海集体婚礼--崇明旅游 松江照壁 为什么松江是上海之根--崇明旅游 美丽的上海 沪上花朝节习俗 破除陋习 晚清上海的征婚广告 崇明习俗条礼 崇明县生活习俗之居住 崇明县生活习俗之饮食 崇明县生活习俗之服饰 上海迎财神 上海年夜饭 为什么松江是上海之根 海派文化 海上画派 朝阳秧歌 灵山藏族风情节 北方昆曲 少数民族多彩文化系列展示活动 钟鼓楼活动 老北京皮影戏 香山红叶节 京剧的“角色”与“脸谱” 冰糖葫芦传奇 天安门城楼的屋顶 婚丧喜庆 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闹元宵” 四合院的大门 老北京春节如何吃 幽默有味的老北京土话 北京城城垣为何缺一角 祭地活动 北京厂甸庙会 大观园红楼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