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响和小响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在砀山,红事白事都要请响,响有大小之分,通常大响是指放枪的师傅,小响是指唢呐班子。

凡办事,无论喜忧,人来客往的,必嘈杂,三眼枪因声音宏亮,便起到了指挥作用。主事人所有的程序,均事先安排枪响,然后唢呐定调。起轿、落棺、进庄、过桥、接供、拜堂等等,都是由枪炮统领。三眼枪既声高又排在前,所以它是大响。

至于把唢呐称为小响的原因,除上述之外,还有一说。唢呐,原名“苏尔奈”,本属回族所用,明朝王折“三才图会”,才被称作唢呐,谓军中之乐。因为回汉饮食不同,故历来唢呐班子都是另开桌,排于大席之外。久传下来,便把它作为小响了。

大响小响都属于雇佣,但吃饭时不能排在一桌。大响虽只两人,也要另行安排;小响人数再多,也是一桌招待。

响器进门,喜事事主要送上两根红布条,一宽一窄,宽栓枪;窄系唢呐,另加四包烟,大响两包,小响两包,此曰“上面子”。其实,这是对大响而言的,所谓“上面”,就是上药面,意思是放几声响枪,吹奏唢呐热闹一番。要是丧事,小响大响均要带两刀草纸,以示哀悼,也算尊重主家。

响器吃饭关也要拜橱,这是规矩。此曰“打招呼”,免得大师傅见怪。否则的话,饭菜里做手脚,不是盐多,咸(嫌)你呕心,就是一点不放,让你感到无盐(眼)。

响器无论大小,吃钣均在大门口,这并不是事主慢待或看不起,主要是尊重习惯,图个吉利,让他们“名声在外”。

显示全文
毫州接满月 毫州送亲 拦门棍和打鬼棒 庐江民间文艺 合肥民俗三孝口的传说 嬉钟馗驱邪降恶佑平安 清明节的规矩 亳州二夹弦 无为岁时习俗 歙县称呼 黄山节令习俗 “以摸代敬”的酒风俗 歙县祝寿 正月十六“走太平”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 马鞍山订婚风俗 砀山丧葬习惯 生活风俗之丧葬 土产风俗之工业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 舒城民俗风情 马鞍山结婚风俗 池州戏曲 歙县婚嫁 旌德县避讳 生活风俗之嫁娶 生活风俗之饮料 宿州节庆活动 “喜酒不醉人”的俗语由来 安徽寿庆仪式 合肥民俗文化 安庆市的传统节庆 旌德县生产习俗 土产风俗之乡贸庙会 土产风俗之商业 生活风俗之祝寿 除夕进香 宣城卫生习俗 歙县挂贺联 毫州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