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古迹遍布,名人辈出。由于地处平原地带,且交通便利,为农工商贸和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夹弦”就是亳州艺术百花园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一株奇葩!由于“二夹弦”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四弦”,也就是四弦胡琴,它是由两股马尾和四根琴弦组成(两根弦夹着弓上所系的一股马尾拉奏),故得名“二夹弦”。
据史料记载,“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于二夹弦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清朝嘉庆年间,山东濮州有一姓明的秀才虽然家境贫困,但他酷爱诗歌,精通韵律,一日他听到女儿纺花时哼唱的小调和弹纺棉花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美妙悦耳,十分动听,于是他把谱子记录下来,教女儿唱。因遭天旱,父女南下逃荒,沿途唱着他编的小调乞讨,每到一处村里人都很爱听。这就是最初的纺棉小调。后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股弦”的基础上,经过老一辈艺术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二夹弦。
二夹弦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刻地反映了皖、鲁、豫一带的风土人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群众曾用这样的话来赞美其唱腔的优美:“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1958年亳县(今亳州)正式成立了二夹弦剧团,有马璐、王云谋、高中贤、王玉芹、吴志修等老师担任主要演员。演出的主要剧目包括:《大铁山》《金龙盏》《三进士》《叩头:二、三堂》《借当》《王林休妻》《对绣鞋》《苏家滩》《兰桥》《站花墙》《卖宝童》《三拉房》《穷劝》等70多个。
后来,二夹弦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家和省地领导对这一稀有剧种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59年亳县二夹弦剧团被誉为“跃进剧团”。1962年演员王玉芹、高中贤等与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二度梅》,受到了刘少奇、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63年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特邀亳州二夹弦剧团演员高中贤、王玉芹、马璐等参加北京景山公园演出《金龙盏》,受到了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众多原因的影响,全国仅有的几个二夹弦剧团都相继消失。到目前为止,亳州谯城区梆剧团是唯一能够演唱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的文艺团体,但仅仅是一些小剧目。二夹弦基本上濒临灭绝。为了使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能够保存下来,亳州市谯城区决定,在不影响春秋季演出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确保每年排演一台《二夹弦》大戏,并进行公演。从1999年以来,亳州二夹弦剧团参加安徽省折子戏、小戏大赛,《刎经堂》、《寻妻》、《三更情缘》等剧目均获得了好的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