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二夹弦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亳州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古迹遍布,名人辈出。由于地处平原地带,且交通便利,为农工商贸和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夹弦”就是亳州艺术百花园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一株奇葩!由于“二夹弦”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四弦”,也就是四弦胡琴,它是由两股马尾和四根琴弦组成(两根弦夹着弓上所系的一股马尾拉奏),故得名“二夹弦”。

据史料记载,“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于二夹弦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清朝嘉庆年间,山东濮州有一姓明的秀才虽然家境贫困,但他酷爱诗歌,精通韵律,一日他听到女儿纺花时哼唱的小调和弹纺棉花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美妙悦耳,十分动听,于是他把谱子记录下来,教女儿唱。因遭天旱,父女南下逃荒,沿途唱着他编的小调乞讨,每到一处村里人都很爱听。这就是最初的纺棉小调。后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股弦”的基础上,经过老一辈艺术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二夹弦。

二夹弦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刻地反映了皖、鲁、豫一带的风土人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群众曾用这样的话来赞美其唱腔的优美:“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1958年亳县(今亳州)正式成立了二夹弦剧团,有马璐、王云谋、高中贤、王玉芹、吴志修等老师担任主要演员。演出的主要剧目包括:《大铁山》《金龙盏》《三进士》《叩头:二、三堂》《借当》《王林休妻》《对绣鞋》《苏家滩》《兰桥》《站花墙》《卖宝童》《三拉房》《穷劝》等70多个。

后来,二夹弦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家和省地领导对这一稀有剧种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59年亳县二夹弦剧团被誉为“跃进剧团”。1962年演员王玉芹、高中贤等与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二度梅》,受到了刘少奇、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63年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特邀亳州二夹弦剧团演员高中贤、王玉芹、马璐等参加北京景山公园演出《金龙盏》,受到了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众多原因的影响,全国仅有的几个二夹弦剧团都相继消失。到目前为止,亳州谯城区梆剧团是唯一能够演唱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的文艺团体,但仅仅是一些小剧目。二夹弦基本上濒临灭绝。为了使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能够保存下来,亳州市谯城区决定,在不影响春秋季演出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确保每年排演一台《二夹弦》大戏,并进行公演。从1999年以来,亳州二夹弦剧团参加安徽省折子戏、小戏大赛,《刎经堂》、《寻妻》、《三更情缘》等剧目均获得了好的奖项。

显示全文
无为岁时习俗 歙县称呼 黄山节令习俗 “以摸代敬”的酒风俗 歙县祝寿 正月十六“走太平”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 马鞍山订婚风俗 砀山丧葬习惯 生活风俗之丧葬 土产风俗之工业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 宣城行业习俗 上九庙会 砀山饮酒排座次 淳朴多礼砀山人 拉七姑娘 庐江民间传说 歙县礼俗 神奇的板龙 清明节的规矩 嬉钟馗驱邪降恶佑平安 合肥民俗三孝口的传说 庐江民间文艺 拦门棍和打鬼棒 毫州送亲 毫州接满月 大响和小响 舒城民俗风情 马鞍山结婚风俗 池州戏曲 歙县婚嫁 旌德县避讳 生活风俗之嫁娶 生活风俗之饮料 宿州节庆活动 “喜酒不醉人”的俗语由来 安徽寿庆仪式 合肥民俗文化 安庆市的传统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