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酒不醉人”的俗语由来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酒喝多了,肯定会醉的,如果不醉人,那就不叫酒了。俗话说的“喜酒不醉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考,此俗语来自两个说法。

一曰,春秋战国时尚无桌椅板凳,招待客人,都是席地而坐,把酒对饮。因盘腿坐在地席上,重心较低,酒喝多了,也没有头重脚轻的感觉,顶多歪身就寝,不会摔跟头,没啥危险。此曰:“席地而酒,多不坠人”。本意是“席酒不坠”(坠:下沉、沉重),时间一长,却传成“喜酒不醉”,居然动了两个字。所好的是,语音尚未改变太大,后逐渐被人接受并演变成为欢庆之宴的劝酒语言。

二说南唐时期,饮酒成风,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叫做“醉不加罪”,说是喝醉酒的人,犯点小错,是不受惩罚的。连李煜的《浣溪沙》中也有“酒恶时拈花蕊嗅”的描写,可见酒喝多了,沾花惹草不算啥事。“新婚三天无大小”,就是放纵人们喝酒欢庆。有一回,后主封妃,文武百官三日共贺。有个武将酒后失态,居然扯了一下后妃的裙子,后妃哭泣着要求后主惩治,后主明知有“醉不加罪”的规矩,本不想理睬,可后妃撒娇,坚持一定查办,后主心想:治人容易服众难啊,必须得找个理由。苦思冥想后,他决定以俗语破规矩。果然,武将一开始就以“酒喝多了”为由,要求赦免。但后主说:“人逢喜不累,酒逢喜不醉。分明是你心怀叵测,欲辱我主,借酒闹事,来人,将他砍首!”……

从此,“酒逢喜不醉”演变成“喜酒不醉人”,并以圣上口喻的方式,流传到百姓家。

显示全文
宿州节庆活动 生活风俗之饮料 生活风俗之嫁娶 旌德县避讳 歙县婚嫁 池州戏曲 马鞍山结婚风俗 舒城民俗风情 大响和小响 毫州接满月 毫州送亲 拦门棍和打鬼棒 庐江民间文艺 合肥民俗三孝口的传说 嬉钟馗驱邪降恶佑平安 清明节的规矩 亳州二夹弦 无为岁时习俗 歙县称呼 黄山节令习俗 安徽寿庆仪式 合肥民俗文化 安庆市的传统节庆 旌德县生产习俗 土产风俗之乡贸庙会 土产风俗之商业 生活风俗之祝寿 除夕进香 宣城卫生习俗 歙县挂贺联 毫州装箱 土产风俗之农业 喝“鱼头酒”的来历 新媳妇出嫁接三天 高皇四喜园子 霍山地方风情 当涂民俗 布依族六月六和花地 福泉苗寨梭扁担 小尧花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