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风俗之丧葬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旧社会富家60岁便筹备“寿材”、“寿衣”.请阴阳先生卜窀穸(墓地)。殁后,孝子敞头赤足先到至亲后到朋友家报丧。亲友邻里携纸箔、挽幛.抬祭盒,待刍灵(纸人、纸马等)相吊。儿女儿媳披麻戴孝‘守灵”。当晚“烧铺”.翌晚“入殖”.“封材口”,到家庙或十字路口“送汤”。停灵三日。殡日.孝子扛纸蟠.摔老盆.在榇前引路.亲友族人随后,送至墓地安葬。贫家无力置办.用薄匣子或芦席、秫秸,卷死者要葬。葬后三日添土上坟叫“峦坟”。每七日上坟烧纸祭奠一次,叫“烧七纸”,直到“七七”。百日内孝子不剃头.不着华丽衣服,不宴会逢周年、忌辰烧纸祭奠。守制期内禁办喜庆人事,春节贴蓝紫色对联。如系中青年.妻卒.夫可续弦.而夫陨,妻再嫁则指为不贞。“望门寡”(未婚夫殇上门守节).“已婚寡”和“殉节”的悲剧时有发生。民国4年版<蒙城县志》载.被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旌表从 而终的所谓“血姑节妇”.明万历年间有“人,清初G9人.民国初年1025人。其中入节孝祠的13人.建坊旌表的14人。民国16年(1927年)。城关居民张大存,婚后不久,其夫暴卒,大存年仅18岁,其叔父张廷扬唯恐她年轻难守,强迫大存服毒殉节,死后为她立贞烈碑。建国初,提倡丧葬从简,搭灵堂,悬遗像,革除看风水.念经、烧纸钱.冥币等陋习,亲友持钱、花圈、或挽幛等前往吊唁,不待客,不破孝,男女臂带黑纱,女胸佩白花。60年代末期,提倡深埋或利用坝岭废地埋葬。1975年,县城西五里堡建火葬场推行火葬。火化前为死者整容,向遗体告别,火化后在殡仪馆举行追悼去。1976至1985年,共火化尸体465具(多系国家职q2)。?o年代末,“吹响”、“破孝”、“送汤”、“烧纸”、“打幡”和“摔老盆”等旧习再次出现,大办丧事之风又起。

显示全文
土产风俗之工业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 宣城行业习俗 上九庙会 砀山饮酒排座次 淳朴多礼砀山人 拉七姑娘 庐江民间传说 歙县礼俗 神奇的板龙 安徽黄山节令习俗 六安风土人情 正月十六走太平 生活风俗之住宅 生活风俗之建房 无为生活习俗 九华山腊八粥 潘集民间习俗龙头节 闲话祭灶 为何“站着喝酒不算数” 砀山丧葬习惯 马鞍山订婚风俗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 正月十六“走太平” 歙县祝寿 “以摸代敬”的酒风俗 黄山节令习俗 歙县称呼 无为岁时习俗 亳州二夹弦 清明节的规矩 嬉钟馗驱邪降恶佑平安 合肥民俗三孝口的传说 庐江民间文艺 拦门棍和打鬼棒 毫州送亲 毫州接满月 大响和小响 舒城民俗风情 马鞍山结婚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