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民间文艺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倒七戏 庐剧(倒七戏)以大别山和淮河沿岸的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清道光年间流行于本县。唱腔有“主调”和“花腔”两类。其内容多为爱情故事,在本县曾被旧官府贬为“淫戏”,常遭禁演,演员也受欺凌。

“倒七戏”唱词、道白纯为方言土语,吐字清楚,曲调简单,群众易懂,爱听喜唱。1955年改名为庐剧,内容、形式、唱腔等不断改革,更加丰富多彩。

剪纸和纸扎 春节时,家庭厅堂上方,内外门楣,多剪贴红纸“门庆”。清明时节,多用红、绿彩纸剪成彩幡,插在坟上。新婚的窗户剪贴“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等各式“窗花”,门楣剪贴“双喜”。业余爱好者者,民间不乏其人,多为姑娘、大嫂和老奶奶,所剪式样各异,县文化馆常举行剪纸橱展,所展的式样有字有画,有动物,也有花卉,各具形态。砖桥洪梅英剪纸题材有婚嫁及《白蛇传》、《天仙配》、《西游记》故事中的人物造型,形象逼真,并具有乡土气息。所剪《老鼠出嫁》1组,曾在巢湖地区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览中获一等奖。

龙 船 以木雕龙头、龙尾,固定在小木船前后,数十人分坐木船两旁,用力划水,受锣鼓指挥,协调动作,竞渡日期多为农历六月初六,也有的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进行,圩区至今还年年开展“龙舟竞赛”活动。

高 跷 高跷的高度,有3尺、5尺、7尺不等,表演者双脚分别绑在两根1米以上带拐的木棒上,扮成故事中的各种人物,进退、纵跳、翻身、武打,灵活自如。抗日战争期间,侨居本县的“金斗帮”(合肥纺织工人帮会)大多能踩7尺高跷。尤其是扮演《唐僧取经》中的孙悟空,动作灵活,惟妙惟肖。杂技演员高傻子的跷功,更闻名皖中。

车上轿 又称“老汉推车”,属于花灯彩舞,车与轿都用竹、篾扎成,糊上花纸,顶部和周围都有彩灯。4人表演:推车者小心翼翼;拉车者奋力向前;护车者手舞足蹈;乘车者(美女,俗称“花心”)潇洒自如。各具形态,逼真传神。

狮 灯 分亮狮、黑狮两种。亮狮又叫文狮;黑狮又叫武狮。文狮表演重于表情,动作细腻,诙谐活泼,注重刻划狮的神态,表现狮的性格;武狮表演重于技巧,动作勇猛,敏捷快速,主要表现狮子威武的神态,所以演武狮者,须有武术功底,多用武术动作。建国前,盛高家板桥世传表演黑狮,名扬全县,它或翻身打滚,或立身盘柱,或狂吼突奔,且能在叠架的3张方桌上跳跃自如。文武双狮对舞,还有金牛的八骏马、白山的五马盘槽,都是渊源于狮的一格。

龙 灯 有滚龙、虬龙两种。滚龙有老龙、子龙之分,一般有7节、9节、11节、13节不等。节与节之间,用棉布或丝帛连接,节内燃烛,1人舞动引球,每人握节下长柄举起1节,随龙头旋舞;龙头则随引球舞动.

锣鼓书 又称“门歌”。农历正月(春节),演唱者挑手提小锣,腰悬大鼓,走镇串乡,挨门演唱,俗称“唱春”。唱词有长有短,长篇的大多以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军旅相争等为内容;短小的则以反映现实生活、见景生情,顺口编词,通俗易懂。但也有硬凑、欠通的缺点。

大鼓书 原名“安徽大鼓”,由于县内方言关系,在说唱中分张门和柴门两派。其表演形式相同,都是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节奏和谐,演唱者唱一段说一段,还伴有动作表情。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历史演义、武侠、公案之类小说。建国后,旧内容逐渐减少,多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英雄人物等题材的故事、小说所代替。

显示全文
合肥民俗三孝口的传说 嬉钟馗驱邪降恶佑平安 清明节的规矩 亳州二夹弦 无为岁时习俗 歙县称呼 黄山节令习俗 “以摸代敬”的酒风俗 歙县祝寿 正月十六“走太平”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 马鞍山订婚风俗 砀山丧葬习惯 生活风俗之丧葬 土产风俗之工业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 宣城行业习俗 上九庙会 砀山饮酒排座次 淳朴多礼砀山人 拦门棍和打鬼棒 毫州送亲 毫州接满月 大响和小响 舒城民俗风情 马鞍山结婚风俗 池州戏曲 歙县婚嫁 旌德县避讳 生活风俗之嫁娶 生活风俗之饮料 宿州节庆活动 “喜酒不醉人”的俗语由来 安徽寿庆仪式 合肥民俗文化 安庆市的传统节庆 旌德县生产习俗 土产风俗之乡贸庙会 土产风俗之商业 生活风俗之祝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