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丧葬习惯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过去,本县丧葬礼仪繁杂,且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老年人临终前,大都先将病床移至主房堂前,穿好寿衣。寿终时刻烧化纸钱,称“烧倒头纸”。尸体入棺材时,称“成殓”。棺柩前一般放一盏油灯,叫做“引魂灯”;一个土盆,称“老盆”,以备亲友吊唁时烧纸钱用;一个小土罐,罐用面饼盖上,饼中间插一又筷子,此称“阴阳罐”。另放若干根缠巾白纸穗的柳棍,长2尺许,叫“哀棍”,待儿孙祭奠死者,叩拜亲友时用。丧屋门前搭灵棚,居中放一供桌,上置供品,纸扎的童男童女放在灵棚两侧。家门上贴白纸,大门旁插一白纸幡,男左女右,以示乡邻。

死者的儿子、儿媳、女儿、孙子等皆称“孝子”,儿子称“重孝子”,戴白孝帽,穿白孝袍,麻绳束腰,穿白鞋。儿媳、女儿头顶白巾,穿白孝褂,白布带扎裤脚,穿白鞋。族内其他人男戴白孝帽穿白鞋,女头顶白巾穿白鞋。孝子日夜守候在棺柩两侧,男左女右,此称“守灵”。亲友吊唁时,孝子行跪拜礼,男孝子拜男客,女孝子拜女客,并陪哭。事主家结男客送白孝帽,女客送白巾,女婿、孙女女婿和外甥另送白布腰带,此称“破孝”。

死后第三天“磅盘缠”、“坐棺口”。傍晚,家人备香烛纸钱,按死者岁数每一岁包一个扁食,煮熟后连汤放在一桶内,前往村外十字路口祭奠,此称“送盘缠”。送时唢呐在前,两人抬着盛有扁食的桶在其后,沿途用勺子陆续将扁食和汤拨掉,孝子及众人尾随。至十字路口点燃香烛纸钱,拜毕,另择路返回。稍息后,进行“坐材口”(用钉封住棺材盖)。亲戚朋友前来向遗体告别。死者若是妇女,其娘家必须请到,征得他们的同意方予坐材口,否则,娘家人往往会借故破费事主的钱财,甚或阻挠出殡。

老年人死后,延丧的时间较长,一般不少于7天。有的延至月余才出殡。若死者配偶早已故,出殡的前一天,家人备纸钱到坟前拜请亡灵家,俗称“请灵”。出殡的当天,亲友备礼口前来祭奠,女儿、孙女、外甥、外甥女等亲戚除备供品外,一般都另备一条搭棺芦席和押供礼。祭奠以亲缘关系的近远,依次分别进行,在枪炮唢呐声中,孝子手持哀棍叩拜迎接,俗称“接供”。祭毕,事主宴请宾客。宴后稍息便发丧,先将棺柩抬到大门外停下,亲友和乡邻再祭奠,此称“路奠”。祭后,抬棺上坟地,在刚抬起棺柩时,孝子遂将老盆摔烂,此称“摔老盆”,象征继承权。唢呐班子在前吹奏,长子孙打着白纸幡同孝子随后,众人抬着棺柩跟着孝子走,女孝子走在后,棺至坟地时,亲友再次祭奠。随后将棺柩入在墓穴,俗称“棺下地”。阴阳先生调整方向,把阴阳罐、哀棍放在棺前,盖上搭棺席,即行封土筑坟,插上白纸幡。

殡后第三天,直系亲属备纸钱至坟前祭奠,复筑坟头,此称“园坟”。之后,按期到坟前祭奠,7日为一期(自殡葬之日算起),烧至五期止,俗称“烧五期纸”。

建国后,丧葬程序及封建迷信礼仪逐渐减少,扎纸牛、马、童男童女等殡葬品基本废除,渐以戴黑纱取代穿孝服。在干部、职工中献花圈,开追悼会之举日盛。1977年5月砀山火葬场建成,火葬之风逐渐兴起。

本地不论死者婚嫁,生男育女与否,只要长辈尚在,多不延迟丧期,一般不过三天即埋葬,有的死后当天就埋,丧葬仪工也多从简。

显示全文
生活风俗之丧葬 土产风俗之工业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 宣城行业习俗 上九庙会 砀山饮酒排座次 淳朴多礼砀山人 拉七姑娘 庐江民间传说 歙县礼俗 神奇的板龙 安徽黄山节令习俗 六安风土人情 正月十六走太平 生活风俗之住宅 生活风俗之建房 无为生活习俗 九华山腊八粥 潘集民间习俗龙头节 闲话祭灶 马鞍山订婚风俗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 正月十六“走太平” 歙县祝寿 “以摸代敬”的酒风俗 黄山节令习俗 歙县称呼 无为岁时习俗 亳州二夹弦 清明节的规矩 嬉钟馗驱邪降恶佑平安 合肥民俗三孝口的传说 庐江民间文艺 拦门棍和打鬼棒 毫州送亲 毫州接满月 大响和小响 舒城民俗风情 马鞍山结婚风俗 池州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