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民俗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一、生产习俗

发土 旧时,正月初四或初八,农家带香纸爆竹到自家田里,面朝大利方向(旧历书上标有某方大利)站定,烧香纸爆竹之后,拿着铁锹,喊一声“哎!色色累。”挖一棵稻桩子带回家,供在堂屋的香炉里。这时,农家主妇向发土人奉上一碗欢团茶,以示祝贺。此俗今已不存在。

浸种 清明前后浸种。浸种的缸或盆子里要插上柳树条和1把镰刀,意思是让秧苗象柳树一样茁壮成长,让镰刀来驱除邪祟。至今尚有此俗,但仅存“报青”之意。

开张 旧时,商店开业,都要树立金字招牌,择吉开张。招牌上披红插花(挂上1条长幅红布,插上1对精制的金花)。店家焚香放鞭炮。附近的店家和亲友前来祝贺,店主备办酒席请客。现在,商店开业还要在门前摆放花篮。

敬财神 旧时,店家有“请财神”之俗。店里设1个木制神龛,里面安放一尊黑虎玄坛神像,即财神菩萨。每月初一、十五都向财神焚香礼拜。尤其是正月初一零点的请财神仪式十分隆重。店主备三牲供品、金银实物(称为现宝),点上财神烛,焚上贡香,燃放很长的鞭炮,恭请财神爷降临。还办1桌丰盛的财神酒,让大小店员一起聚餐。此俗今已不存。

货郎担 旧时,有货郎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货郎摇鼓还有名堂,进村摇的鼓点是“出动,出动,出出动。”唤人们出来购货。人出来多了,货郎就高兴地摇“嘿得隆咚!嘿得隆咚!”建国后,交通渐渐便利,商品流通较快,货郎担已逐渐消失。

打造渔船 旧时打造渔船,桑树不能用在船头上,槐树不能用在底板上,这叫“头不顶桑,脚不踩槐”。渔船建造成功,要在船头横板里口正中的部位,挖1个浅洞,放l块大龙洋(银元),象征船入长江,如龙得水;如果没有龙洋,就放一枚顺治钱(铜钱),意思是船入江河,顺风顺水。这种做法叫“避龙口”。此俗今已不存。

二、人生习俗

满月 孩子出生1个月,产妇娘家为孩子送摇篮、窝被、衣服、鞋袜、帽子等。家长请剃头匠为孩子剃满月头。男孩大脑后留一小撮头发,称“看家毛”,有的地方叫“鸭骚子”。女孩则全剃光,连眉毛都剃掉,说这样毛发长得乌一些。

抓周 孩子满1周岁时,外婆家要为孩子买一些玩具、书笔、糖果等东西,放在孩子面前,让其随便抓取。孩子抓到什么东西就预示着长大了会干此类工作。

看(送)日子 男方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生辰八字推算完婚时日,叫“看日子”;将看好得日子用红帖写好,请媒人送给女方,叫“送日子”。送日子这天,男女双方都要散发请柬,宴请亲戚,并给双方媒人共行六礼(钱物),即小礼、大礼、梳妆礼、会亲礼、开门礼、祠堂礼。

送嫁妆 女方请若干名男青年,在媒人带领下把嫁妆送到男方家里去。嫁妆多少、贵贱由家境而定,但每样都是双的。每件嫁妆上都贴一个红双喜子,放上松柏枝。马桶里放5枚红鸡蛋、1把筷子,再加花生、枣子等,意思是早生贵子、五子登科。

闹房 拜堂的当天晚上,人们闹房作乐。有的要新郎新娘抬着茶盘子倒茶,有的要新娘点香烟等等。还有隔墙偷听新人私语的闹法。

三、生活习俗

衣服 建国前,人们大都穿便衣,布料一般是棉织品,很少有丝织品。冬季,男子内穿白布衬裤褂,外套棉袄裤,再外面是长棉袍子加竹布大褂。老年人在棉袍里加一件棉背心。上衣一般都是对襟布扣,棉袍大褂是大衣襟。有的人穿棉套裤,这是两只棉裤管,裤管上端钉带子,系在裤带上。棉裤和棉套裤有大小管之分。大管裤下端是个圆筒;小管裤下端开有5寸长的口子,可以折叠起来,系上带子保暖。春秋季穿短夹袄(两层布做成),比较富裕的人家穿夹袍子,还外罩大褂子。夏季穿短裤褂,乡下有的人却不穿裤子,只围1条围腰布,上身打赤膊。妇女都是大衣襟上衣,裤子样式同男人的差不多。城关妇女有穿旗袍、裙子的。偏僻乡村的已婚妇女有晚上打赤膊乘凉的习惯。婴幼孩童穿和尚领衣服,只系带子,没有钮扣。50年代之后人们大多穿中山服、列宁装等制服和二五大衣。妇女也不穿大襟褂子了。80年代后,人们衣着不断时装化,衣料有各种各样棉、麻、毛、丝、化纤织品。

帽子 20年代前后,男人戴瓜皮帽、共和帽、猴头帽、鸭舌帽等。瓜皮帽状如半截西瓜皮,一般用黑色缎料制成,帽上安一红色或黑色顶子。猴头帽又名马虎帽或强盗帽,由黑纱织成,卷起来戴在头上;若放下来可罩到脖颈,双眼处开有洞缺,不影响视物。妇女大多包布头巾,中老年妇女戴“瓜勒片”,即由两片如荷花瓣状的夹布片结成的无顶帽子。小孩戴狮头帽、狗头帽、道士冠帽,帽子前沿都订有4块银质薄片压制成的字,如“开通关煞”、“福如东海”、“长命百岁”等,中间还订个大肚罗汉像,或订个“福”字。狮头帽后面还有个披风,披风下沿订几个响铃,小孩头一动,银铃就叮叮作响。农村人多戴斗笠,又叫箬帽。雨天用苇叶作衬的尖顶小箬帽和圆顶大箬帽。还有睛雨两用的细箬帽,这是新婚妇女的娘家请篾匠特意加工的,由油纸和花布作衬的尖顶帽。自80年代起,冬季人们很少戴帽子,只有年龄大的人戴毛线帽和皮、棉帽。夏天的各种遮阳帽,除草帽外,主要起装饰作用。

鞋袜 建国前大多穿布鞋,很少有穿胶鞋、皮鞋的。单鞋有圆口、方口、剪子口、鸭舌口多种;棉鞋以两片瓦式样的为多。妇女穿绣花鞋,一般用黑色面料,新婚妇女穿红缎绣花鞋。农民夏天穿草鞋或打赤脚。雨雪天穿钉鞋,为一种布帮布底、用桐油浸透外层并在鞋底加铁钉防滑的雨鞋。市民一般穿长筒棉纱袜,农村有不少人穿布缝制的长筒袜。建国后,人们逐渐穿上了胶鞋、塑料鞋、皮鞋及尼龙袜。80年代以来,人们大多注重穿各种款式的皮鞋和优质化纤织袜,力求舒适、时髦。

发型、首饰 建国前,男子多为分头、平头和光头。城镇青年女子剪齐耳短发,也有少数烫发的,老年妇女仍留“巴巴鬏”。乡村女子出嫁前留1根长辫子拖在背后,出嫁后就将辫子绕成“巴巴鬏”,鬏外套黑丝网子,插上4根银卡子,右上方插一根绿色包包针,再上1根银簪子。首饰是妇女、孩子用的。妇女一般都戴耳环,有赤金、包金、煮金的,也有银或铜的。手上套银或玉镯,也有戴戒指的。小孩戴银项圈、银锁,锁上有“长命富贵”等字样。80年代后,男式发型多样,男青年留长发至后颈,还有蓄须的。女子有披肩长发、烫发,花样繁多。首饰多为赤金,也有白金、珠宝等名贵饰物。

主食 粮食以大米为主,也吃一点面粉。部分农村吃一些玉米、山芋等杂粮。一日三餐,中晚餐吃大米饭,早餐吃大米粥或馒头、面条。农村农忙时再下午两点增加一 餐,叫作吃“点心”,也有叫吃“茶”或吃“下昼”的。遇到特殊重活,如大旱盘潮(车水),那就再加一顿半夜餐,叫作吃“小下昼”。

糕点 大致分为点心和糖食两类。点心有馒头、包子、饺子、油条、花卷等。风味小吃有蟹黄包子、菊花烧卖、糖油桂花包子、春卷、炒面等。城镇居民大多喜欢去茶馆吃早点,而不在家里吃早饭。糖食有交切、寸金、酥糖、玉带糕、豆糖等。糖食一般用于婚丧喜庆或过年过节时招待客人,也可作为馈赠的礼品。

菜肴 荤菜以猪肉和鱼为主,也有多种家禽。每年冬季,几乎家家都要腌制咸肉、咸鱼、咸鸭等腊货。比较讲究的人家还做“羊糕”。将羊肉加炒米粉及佐料制成肉冻,切块即成。如果不加炒米粉制成的羊肉冻就叫做“清糕”,也别有风味。螃蟹是较有特色的河鲜,尤以釜山的金脚红毛蟹为上品。70年代以前,煮蟹、炖鳖、蒸河鳗也都是家常菜肴。传统地方菜有葱恍鸭子、蟹黄蹄筋、珍珠圆子、溜鱼头、松鼠鱼、香菇金鱼、金鱼鹅掌、蟹连鱼肚、芙蓉套蟹、雪菜獐鸡等。蔬菜中,大路菜有青菜、萝卜、芹菜、韭菜、苋菜、茄子、冬瓜等,野生的荠菜、萸蒿、茭白、莲藕也是受欢迎的素肴。近些年,西红柿、花菜及各种食用菌等上品蔬菜已经成为家常蔬菜。

饮料 建国前,饮料主要有茶、酒两类,富裕人家喝雀舌、贡针、雨前、云雾等细茶及条茶,一般农家喝自制的野山茶,有“杨山尖子”、“细米子花”及“山里红”等名目。野山茶质粗味涩,喝时放在粗茶壶中用开水泡好,再放在火上煨一煨再喝。农家过去只喝自家制作的米酒,只有来客才喝烧酒。有一种米酒叫封缸酒,是等酒酿出浆后,兑些烧酒,再酿几天,才将酒液倒入坛中封牢坛口,过40天以后开坛,即成黄色芬芳的美酒。80年代之后,一般人家喝中低档条茶、曲酒,讲究点的还喝名茶、名酒;有不少人爱喝葡萄酒、啤酒及雪碧、可口可乐和各种果汁等饮料。

住房 建国前不少农户住草房,有三间一厢的“黄鳝笼子”,有两进两厢的“假八间言,有一进两间的“车筒子”。瓦房中,最简单的是土墙瓦顶,一进两间的“干架子瓦屋”;较好的是两进两厢的“四合院”。城镇有钱人住楼房,楼房外墙用青石条子“做缝”,砖砌封火墙。内里杉木梁柱,大七架,木木落地。铺有楼板、地板。城镇商店的“门面房”,对外的一面不砌墙壁,完全站板,俗称“槽门”。槽门白天全部卸下,好做生意。店面的木柱都立在青石“砣子”上,减少了墙壁,便于装置柜台。到了80年代,农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都住上了砖瓦房,楼房也一天天多起来。

家具陈设 建国前,一般人家堂屋中间挂一幅山水或人物“中堂”画,中堂上方贴一块“天地君亲师”的红纸牌位,堂屋中间靠墙横放一张长条案几,上面摆着香炉烛台。靠案几放着一张方桌,几条四腿长板凳。卧室里放一张花板床或宁波床,一张两屉条桌,加上衣橱、木箱、木盆、尿桶之类。夏天,门口还有一张纳凉的春凳(木制或竹制的凉床子)。80年代后,家家都用上了成套家具。家用电器也在城乡普及。

四、岁时节令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过年前后的一段时日都显现出春节的喜庆气氛。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送灶”。古有“君三民四”之说,普通老百姓都在二十四送灶。要准备12个糯米粑粑(灶粑粑,闰年要用13个)、一碗马料(12根稻草剪碎做成)及茶叶米、香烛等物。晚饭后,户主烧香焚纸放鞭炮,把灶老爷从灶前送到大门口,边走边撒马料和茶叶米,嘴里还不断祷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二十七掸尘,家家户户,每个角落都要进行打扫抹擦,以千干净净迎接新年。

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称为“除夕”。至此,春节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午饭后,家家门扇上贴新春联,门头上张贴红笺,家具上贴着“福”字。下午,人人理发洗澡,换上新衣。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年饭是全年之中最丰盛的酒宴。这餐米饭要烧得多,直吃到年初二,因为三天内不得淘米。年饭后,将锅灶碗筷洗干净,开始“接灶”。家主焚香纸,边走边撒马料,从大门口把灶王爷接回厨房,主妇还得前来叩拜。除夕夜,家家生上火盆,围火守岁,家主还准备一些红纸包,分给子女,作“压岁钱”。

正月初一过“春节”。零点刚过,家家鸣放鞭炮“开财门”。鞭炮燃放完毕,将大门合起来,称为“守财”。早上起来,吃过鸡蛋面条,到邻居家去拜年称为“道吉”。初几里,晚辈带上礼物,到长辈家里去拜年,依次为:舅父、师傅、岳父、姑父、姨父等。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俗称过小年。从十四晚上,家家都点上各种灯具。店家挂起了堂名灯笼,灯笼上还标有“四知堂”、“三槐堂”等字样。一般人家点上好多“香油盏子”。这种香油盏子形状如酒杯,底部中间有一个圆柱体,高度略低于盏子口,圆柱体中有小孔,安上灯草,倒上香油,再点燃灯草,即成为盏子灯。城镇比较讲究的人家还挂上走马灯、宫灯等工艺水平较高的灯具。孩子们提着兔子灯、蛤蟆灯、西瓜灯到处戏弄。十五晚上表演花灯,有采茶灯、龙灯、狮子灯等。城乡和大小集镇还有行旱船、挑花篮担子、踩高跷等化妆表演。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天,家家门头上插菖蒲和艾。有的人家还在“香火”上挂钟馗像,在堂屋的坐堂枋上贴端午符,以之避邪。早餐吃粽子、绿豆糕,中餐吃五红,即河虾、黄鳝、苋菜、咸鸭蛋及雄黄酒。妇女、小孩不喝酒,也要用雄黄酒在额头上、身上点抹几下,以避暑毒、蚊虫。划龙船是端午节民间娱乐的一大特色,有装点十分华丽的彩龙船和竞技比赛的草龙船。端午节前夕,亲友之间有大送小的习俗,外婆要给外孙送“端午线”、“端午龙”、夏令衣物及绿豆糕等。端午线就是五色丝线,以此系在孩子的手腕上、脚颈上。家长要给小孩背上布老虎,穿上老虎鞋。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的晚餐很丰盛,还必须宰杀鸭子作主菜。晚上赏月,要将桌子露天放置,桌上摆着月饼、石榴、芋子、菱角、鲜藕及瓜子等食品,一家人围坐品尝、聊天。

二月二 俗称二月二龙抬头,人们把这天看成大吉大利的日子。蓄辫子的小男孩满10岁得在这天剪辫子;新出嫁的姑娘也在这天被接回娘家小住几日;农民把牛牵到田里耕上几犁,以示春耕开始,兆示丰年。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家家到菜园里集韭菜、大蒜叶子上的露水,再用露水磨墨,写成寸把宽、七八寸长的纸条:“三月三,香花娘子上高山,入地三尺三,自死而亡”。还用红笔将字圈起来,再把纸条贴在灶台上和水缸、碗橱边,说这样可驱除“蟑蝈老”(蟑螂)。三月三还有外出踏青春游的习惯。

六月六 传说这天是皇帝晒龙袍的日子。因此家家也都在这天晒霉,即晒衣物、晒宗谱等。妇女也作兴在这天洗头。

十月朝 旧时,农历十月初一和十月初十的祭祖活动称十月朝。当日,先上老坟山奠祭,后回祠堂吃素酒。十月初一是吃大宗,十月初十是吃小宗。吃大宗是合族来吃,规定年满10岁(有的地区是年满16岁)的男性才有资格吃宗酒;吃小宗是以房为单位,一般不分年龄,全部参加。吃大宗那天,祠堂里的宗书(文书)较忙,每户生孩子娶媳妇要上“喜丁簿”,死了人要上“亡名簿”,作将来上谱的依据。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用糯米加红枣、莲子、绿豆等8样东西煮成稀粥,称为腊八粥。各家条件不同,腊八粥的配料也不尽相同。相传是为纪念释迦牟尼得道之日而煮粥供佛的。

七夕 染指甲。这天早上,姑娘们怀着爱美之心,找来明矾、采摘“金蜜子花”(口语,一种花名)花瓣,将明矾碾碎,与花瓣一起粘贴在手、脚的指甲上。一定时间下来,指甲色泽红润、光亮自然,据说还数月不褪色。“乞巧”花。七月初七的天气已进入秋高气爽的季节。午后时光,姑娘们用她那刚染红指甲的纤细小手推开窗户,凝望天空,不时在纸上描画着空中的彩云,尔后用彩纸、通草绘出或剪出图案,以用作绣花的“花样”。晚饭过后,姑娘们便取出绣花针和五彩丝线,绷好丝绢,穿针引线,按照白日里“乞巧”到的“花样”,开始了绣花创作。只有心诚手巧,才能绣出精美的图案,才算是“乞巧”的成功。也正是由于“乞巧”的习俗,农历七月出生的当涂姑娘,才有不少人被叫做“巧云”、“彩云”等与“乞巧”有关的乳名,以表达对姑娘心灵手巧的美好祝愿。“窥”鹊桥。这是一个带有神奇传说的荒诞旧俗。与绍兴等地“瓜棚架下看鹊桥”的习俗,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胆大的当涂青年可在夜晚隐身芝麻地中。待夜半时分,心诚之人冥冥之中会听到“咣——铛”一声震天响,接着,便见南天门大开,先是一对怪兽扑面而出,既而出现两位凶神张望逞威;此时,年轻人一定要屏住呼吸、凝神注目,不能因惊吓而稍有响动。不一会,“鹊桥”在空中出现:一头连着南天门,一头连着高山。织女在天兵天将的护送下,走出南天门、步上鹊桥,而牛郎则会在仙牛的帮助下,从高山之巅走上鹊桥。据说,谁要是看到了牛郎织女的鹊桥会,不仅婚姻不久将至,而且会百年好合、美满一生。

显示全文
霍山地方风情 高皇四喜园子 新媳妇出嫁接三天 喝“鱼头酒”的来历 土产风俗之农业 毫州装箱 歙县挂贺联 宣城卫生习俗 除夕进香 生活风俗之祝寿 土产风俗之商业 土产风俗之乡贸庙会 旌德县生产习俗 安庆市的传统节庆 合肥民俗文化 安徽寿庆仪式 “喜酒不醉人”的俗语由来 宿州节庆活动 生活风俗之饮料 生活风俗之嫁娶 布依族六月六和花地 福泉苗寨梭扁担 小尧花鼓舞 苗族青年奇特的求爱方式 穿青人婚姻习俗 苗族寿终送终习俗 水族过端 土家族"露水衣" 黔南神秘的水书文化 水城南开苗族跳花节 纳雍河布依族杯子米 绕家过“冬” 水族奇特的待客习俗 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 风情浓郁的布依族牛王节 遵义仡佬年 长角苗提亲习俗 苗族银饰 彝族民俗民风 贵州苗族芦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