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为何有那么大的“号召力”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网络配图

近几天,网上有人“晒”高考成本路线图,慨叹高考成本35年间从最初的几毛钱“涨”到了现在的万元以上。河北某中学则在校园里“晒”轿车,以此激励师生争当高考状元或状元教师。

这两“晒”,说明了一件事:高考,已经不只是一场选拔人才的考试,俨然成了一个产业。而牵动整个产业利益链条和众多家长神经的,则是不少人乐此不疲的高考“晒”状元现象。

高考状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号召力”?

有人“抢”,才会有人“晒”。近日,针对网络上热传的高考“赤膊班”“吊瓶班”,著名教育专家刘道玉大声疾呼,希望北大和清华等知名高校不要再抢“高考状元”了。其实,他的话还没说完全——各地所谓重点中学也不应再抢“中考状元”了。以此类推,直至小学、幼儿园。

当分数决定着一个学生、一个老师乃至一个学校的命运时,教育就变味了。中学要想扬名立万,全靠高考升学率甚至状元数一战定乾坤;大学要想一览众山小,最管用的也还是引得各地高考状元来,令莘莘学子对其趋之若鹜。而商家则乐见中学、大学彼此用状元多少来PK,好借机进行“曲线救国”式的商业炒作。在这个利益链条里,通行证唯有分数:“独木桥”上,会考试的学生自然获得先行一步的权利,也成为成功的“唯一”评判标准。

上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试点曾如火如荼,但没过几年便偃旗息鼓。原因虽有到底何谓“素质教育”实难评判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大学录取规则如不作根本改革,再好的“素质教育”也难以找到出口、找到落脚点。有哪个家长或哪位中学校长敢在别的学生和学校都在玩命拼分数的时候,冒险让自己的孩子或学生不再钻书山、跳题海,给他们一个快乐轻松、自主自理的青春年华?事实上,在一些大城市,高考大战早就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打响了,各种五花八门的“特长班”不过是“分数班”的别称而已。

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现象,已经有所缓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不论是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水平,还是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劳动报酬都已今非昔比,一些地方出现了升学取向多元发展的趋势,不少学生选择不参加本土高考而去国外参加“洋高考”。这种变化已经为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契机,实在不宜再以“高考虽非最好的却是最可行的选拔人才机制”为理由,来迟滞对升学机制加以改革了。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这是人尽皆知的“钱学森之问”。当莘莘学子为了高考得一高分,而不得不点灯熬油,埋首于机械记忆课本里的知识点时,大师振聋发聩的这一问依然无解。

显示全文
是“诚信考场”还是诚信表演 大学好坏与校史无关何须作假 “超级房主”传言留给我们的警示 离婚避税是对牢固婚姻的奖励吗 母亲看望儿子为何也被劳教 衣俊卿被免职释放出啥信号 上海拨专款扶持实体书店 转基因怕是挡也挡不住 葛剑雄请辞惹高校行政化争议 “连环政绩”造就了“就业名堂” 旗袍参会无妨商业宣传不当 传承更需普及 浅谈道德建设工作 “中国式过马路”没有共识只有争吵 “连体钞票礼服”也许只是一次炒作 还有多少“毒校服”在毒害孩子 名人滥推荐本质是不负责任 中国为何未能阻止欧盟惩罚性征税 城市雕塑不应挑战大众审美底线 网络文学与互联网时代 中国消费者为何屡遭欺负 “五星级医院”为谁修 “中国红旗“扛起公务车采购大旗 唐太宗纳谏如流只是听听而已 北京每天要吃掉一个亿的鱼翅 不可小觑文化外交的威力 “速生鸡”到底是怎么回事 “末日图书”折射出的快餐文化 中国的“80后”何以三十难立 哪个汉字可以代表中国 成都红会任由捐款发霉亵渎了慈善 “你幸福吗”提问太没实际意义 洋品牌召回为何中国多例外 真正的学术需要贴“金”吗 写作风格酷似马尔克斯的莫言 汽车排污费勿步“限塑令”后尘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保守社会吗 呼唤文学真诚 “代笔论”下的文学欺骗 强化安全要认真汲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