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不应挑战大众审美底线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城市雕塑,近年频频成为公众热议话题。前有郑州地标建筑“孝顺猪”被指“流氓猪”,最近几日,苏州张嘴吐舌的老子雕像又被网友挖出,因其形颇似“吊死鬼”,引来网友狂批。作为城市名片的城市雕塑究竟该以何种面貌出现愈发引人关注。

这尊走红网络的老子雕像,据作者解释其实源自“刚柔之道”的典故。话说孔子请教老子何为“刚柔之道”时,这位先贤就伸出了舌头,说牙齿是硬的,所以很早就掉了,而舌头是软的所以至今还在。为雕塑注入文化,当然值得鼓掌。不过,雕塑的美感和内涵显然应该高度统一、相得益彰才对。如果对典故生搬硬套,粗暴地让老子伸出长舌,观者因为雕塑的丑陋外形避而远之,又怎能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笔者认为,城市雕塑绝不只是一个摆设,应该提到城市文化象征的高度来打造。它应该与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和特质等文化基因高度融合。譬如一看到《海的女儿》雕塑,我们会想到哥本哈根;看到自由女神像,就会想到纽约;看到《拓荒者》,就会想到深圳。这些雕塑,已经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和外延。

此外,城市雕塑更是一种公共艺术和城市景观,它绝不应该挑战大众的审美底线。如果大多数老百姓都接受不了,显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不否认在艺术鉴赏水平上,普通大众和艺术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艺术家有没有糊弄公众?老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同样是老子雕塑,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的《天人合一老子》,刚刚在已有122年历史的国际美术展上夺得金奖,老子面部表情和善神秘,中空造型内壁刻满篆书寓意“虚怀若谷”,既有美的视觉震撼,又有强烈的文化穿透力,让人过目难忘。

如何让城市雕塑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的风景,城市规划和设计者还应有更多的思考。

显示全文
网络文学与互联网时代 生命不能承载的疫苗之殇 大国民应有的风度 中国的钱出了什么问题 教师五年一注册需防“重审轻管” 移动付费阅读是下一座金矿吗 马云为何要做中国金融的搅局者 “罚睡”比罚款更具人文关怀 会馆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村支书的“匪性”是如何炼成的 钓鱼岛问题上的理智是软弱和麻木 说银翘片有毒的为啥又是香港 构筑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家园” 人类须反思自己的奢侈性残忍 中缅输油管道与“国家战略”滥用 如何看待裸体抗议“到此一游” “黑苹果”是怎么长出来的 汉字会因为拼音化而消亡吗 莫言热背后是纯文学遇冷 李双江之子涉嫌轮奸被刑拘谁之过 中国为何未能阻止欧盟惩罚性征税 名人滥推荐本质是不负责任 还有多少“毒校服”在毒害孩子 “连体钞票礼服”也许只是一次炒作 “中国式过马路”没有共识只有争吵 浅谈道德建设工作 传承更需普及 旗袍参会无妨商业宣传不当 “连环政绩”造就了“就业名堂” 葛剑雄请辞惹高校行政化争议 转基因怕是挡也挡不住 上海拨专款扶持实体书店 衣俊卿被免职释放出啥信号 母亲看望儿子为何也被劳教 离婚避税是对牢固婚姻的奖励吗 “超级房主”传言留给我们的警示 大学好坏与校史无关何须作假 是“诚信考场”还是诚信表演 高考状元为何有那么大的“号召力” 中国消费者为何屡遭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