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大传统佳节——春节、中秋、清明、端午,中秋居二。全国56个民族,除汉族外,尚有壮、黎、仡佬、傈僳、土族、畲、拉祜、侗、苗、彝、瑶、朝鲜、鄂伦春、阿昌、锡伯、仫佬、土家、傣、高山、白、哈尼、京、纳西、布朗、布依、毛难、达斡尔等二三十个兄弟民族,异彩纷呈共中秋。
“中秋”如此博得“广泛认同”,乃其“文化性质”使然。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中秋义取月圆,深蕴全家团圆、各族团圆、举国团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整个地球村的相思华人,皆“共”月祈圆。
中秋寓“圆”,始载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亦云:“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其物化象征,即烙“团圆”(月饼)之俗:饼内包糖、芝麻、桂花、蔬菜等,外压月、桂、兔等图案。祭月毕,家长按人数分切,缺席者留份,示阖家团圆。
纵观满天日月星辰,最“人性化”、“人情味儿”者,唯“月”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人”类“月”,人文个性多么神奇!把社会素“缺”之“圆”,向往、憧憬、寄托给明媚滚圆之“月”,真是地义天经!台湾余光中先生曾在央视“2008中秋诗会”吟曰:“最美满的一面仙镜,公开挂在天顶心,让所有的眼睛仰望,各自看到思念的倩影。”两岸同胞认同“中秋”,有人索性将其“性质”朴素化为“有点想念”。
中秋仰眺圆月,驰骋“想念”,油然而生“和合”之情,别发“一夜乡心五处同”之“心灵感应”。节俗因此罕拥“公益性、群众性”:中原、边塞,陆上、水间,街市、村落,遍布大型公益活动。灯会、吟诗、夜市、舞狮、火龙、草龙、高跷、地戏、歌舞、游园、观潮、猜谜、竞技、放烟花、砌宝塔、观星象、围吃时令果品……,尽吸全民参与、狂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如此节日、节庆,其“乡心守恒性”——民族向心力,定然千古不渝!充溢“和合”的“中秋”,乃十足“团圆节”,堪称华夏“和合文化”之岁时结晶。
另,“中秋性质”之要,还可从语义、语用学诠之:“中”,谐中华。古今华人情有独“中”。“秋”,《说文解字》释“禾谷熟也”,蕴“丰收”。“节”呢?本指植物“节”性,至坚“关节”。岁时分一般与重要,后者即时间之“节”。吾华传统节日多以“趋吉避凶”为基本主题或宗旨。传统节日因谓“祈福辟邪”之吉日良辰。如是,则“中秋”更可释作“中华丰收人圆、情圆、事圆之祥瑞吉时”。
文化乃群体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创造的物态、非物态产品之总和。我由此得悟:国家、民族、血缘认同,最终还在文化认同,尤其“文化性质”认同!“中秋”极深、极广、极强地博得华人认同,根由即在“认同”其“人事和合”之“文化性质”。
或曰:“历史上,‘中秋’不也有过不快吗?”对此不必讳言。须知,所有古老节日,流淌历史长河,难免史垢污染或裹挟。“中秋”源于上古,瞬间中流“不快”,完全无涉且恰好相左“中秋性质”,丝毫未损其耀眼光芒,千古繁盛!2005年初,我参与中央文明办“传统节日是否法定放假”论证时说:些须“史垢”完全无碍“中秋”位居法定假日,博得与会赞同。我们应理直气壮宣传“中秋”的“和合、团圆”性质,毫不含糊!
所憾者,我们的圣洁“中秋”,近年横遭践踏!方家冯骥才慨叹:“节日被商家包办,沦为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失去了它原来的味道!”冯公所赞“原来味道”,指的正是“中秋性质”。“失”此一而万殊,惜也憾哉!
把传统节日“商业化”,亦即铜臭“时尚化”,无异阉割民族遗产,淡出文化认同!传统节日乃我精神家园,深蕴无数心灵血缘、基因共性,远非中华文明表象传承。这些“血缘、基因”生生不息,永难泯灭,筑成我文化软实力的伟大长城!硬要人为损毁,使之蜕变成不伦不类的经济猎物、时尚玩物,于青史,大逆不道;于祖先,则忤逆不孝!
我们深怀敬畏祖先之情,呵护“中秋性质”之千秋守恒,亦即呵护“文化认同”,换言之,即呵护血缘、民族、国家认同!事关重大,丝毫不容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