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给动物建坟的不多,而给猪建的,那就更是稀罕了。近日,宁德福鼎一座原建于北宋徽宗时期的母猪墓被网友们“曝光”,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昨日,此墓已被证实是省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猪的坟墓。
发现这座墓的是福鼎的郑小姐,7日她到离城关不远处的栖林寺踏青,偶然听住持德清提起,寺庙后面有一座母猪的坟墓,还是宋朝的。
好奇之下,她步行到寺庙后山找到了这座墓,墓碑上赫然写着“猪母墓”(“猪母”在福鼎方言中就是“母猪”的意思),并用简体字标明“建于宋政和辛卯十一月初六”。随后她将墓碑的照片发上微博,看过照片的网友们连连称奇。
为何要给一头母猪建墓,为何墓碑上用的是简体字,为何九百多年来还有人坚持扫墓?
寺庙住持德清解开了谜团,讲述了这背后藏着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传
老母猪“拱”出三罐银子 解决了寺庙翻修缺钱问题
德清住持说,根据地方志记载,栖林寺建于唐玄宗时期,到了宋朝已经显得破败不堪,僧人们想翻修一番,但苦于资金不足。
当时寺庙里散养着几只猪,僧人们每天都会将剩菜剩饭留下,敲一敲钟,猪就跑来吃。
有一天,僧人们敲了半天钟,却怎么也叫不来一只老母猪。后来,他们在后山找到了这只老母猪,发现它正努着鼻子使劲拱土,还发出哼哼的叫声。
难道这里有啥东西?僧人们挖开了母猪拱的地方,找出三个罐子,里面装满银子。
这一笔财富恰好解决了寺庙翻修的问题,僧人们喜上眉梢,为了感谢发现银子的老母猪,在它死后僧人们予以厚葬。那一年正是公元1111年,也就是墓碑上所写的宋政和辛卯年,也就是宋徽宗当政时期。由于母猪没有名字,墓碑上就写着“猪母墓”。
感恩
900多年来坚持去扫墓 无关信仰,而是一份感恩之心
德清住持说,这个故事代代相传了900多年,每任住持都会交代下一任清明节时要去扫墓。他的前一任住持在2001年时,不忍墓越发破旧,就进行了一番修缮,现在看到的墓碑和墓都是那时候翻修的,所以用的是简体字。
“虽然是好心翻修,但无意中也破坏了当年的文物。”德清住持有些惋惜,但是他说,给猪母墓扫墓的习惯会继续传下去,无关宗教信仰,而是一份感恩之心。
昨日,福鼎市博物馆郭馆长了解到这座墓的存在后,表示将尽快进行实地调查。她说,福鼎地区没有动物崇拜的传统,但是在离福鼎不远处浙江泰顺有一只重达千斤的猪,被当地人建庙供奉起来了。福鼎这座母猪墓据查是目前省内发现的唯一一座,且来历悠久,很有特色。
溯源
闽人动物崇拜由来已久 只是对猪的崇拜不多
一座猪的坟墓出现在福建地区,并受到人们的尊重,算得上稀罕事吗?
从事先秦两汉经学研究、在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任职的周老师说,其实在福建地区动物崇拜由来已久,只是对猪的崇拜不多,这次算是例外。
他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闽越时期就有记载“越人断发文身”,纹的是蛇。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他们希冀用这种方式得到庇护。因而根据研究发现,闽越族是以蛇作为图腾的民族。而图腾图案的选择则跟当地的地理条件有关,闽地多山,可能当时山中常有巨蟒出现,越人无法征服它们,因而选择祈求巨蟒保护自己。
这种对动物的崇拜在福建各地都有不同的演绎,例如在顺昌地区流行对孙悟空的崇拜,在福州闽侯地区则有五毒大王庙,也就是蛇庙。在闽侯甘蔗地区还有狐仙府。这些寺庙建筑,保留至今,香火也延续至今。但还没发现对猪的崇拜,因此他认为福鼎的猪母墓别具特色。
对于给动物建冢,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认为,这也是出于敬畏崇拜之情。例如周宁鲤鱼溪建有鱼冢,这一风俗也很独特乃至发展成为一个旅游景区。而母猪墓虽然只有这一处,但背后有这么一段故事,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