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的历史渊源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当你在苗乡行走,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集市,或是在石板铺路的村巷、山道,都会有三三两两的苗家阿雅(妇女)、黛帕(少女)穿着由花边和银饰镶成的民族盛装映入你的眼帘,尤其是那满身银光闪闪、环佩叮当的银饰,一定会令你的眼睛为之一亮。

苗族来源于黄帝时的“九黎”,尧、舜、禹时的“三苗”,而商周时的“荆蛮”则是三苗的遗裔,与苗族有同源关系。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其中九黎的蚩尤就是苗族的领袖。

秦汉时期,苗族主要集中在洞庭右岸的武陵地区,又称武陵蛮或五溪蛮。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建立羁縻州,史上最著名的唐贞观三年,东谢首领谢元深率各支首领领进京朝贡。史书中记述,“东蛮谢元深入朝,冠鸟熊皮冠,以金络额,毛帔,以为行縢,着履”,对当时苗族服饰有清楚的描写。这时苗族妇女开始出现佩戴耳饰者,“妇人横布二幅,穿中贯其首,号曰通裙。美发髻,垂于后,竹筒三寸,斜穿其耳,贵者饰以珠珰”。珠珰质地为玻璃一类,无疑这是千姿百态苗族耳环的雏形。宋元时期,苗族的穿戴型式,基本上仍与唐代一样,但考诸当时苗人佩戴的饰物,最高以铜为材质,这说明在唐宋以前,苗族并未有饰银的习俗。

明代的史籍中才开始出现关于苗族佩戴银饰的记载:“富者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连环”,“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锦,无襟,当服中孔,以首纳而服之”。苗族人在明代时用银饰为婚否的标示,“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曰马郎,婚则脱之。妇人染海、铜铃、栾珠、结缨络为饰,处子行歌于野以诱马郎”。苗族银饰在明代开始大量出现的原因据推断有三:第一,贵州于明成祖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二月建省,结束了过去的苗族分散状态。第二,明代以前,交易不用银钱,以物易物的商业交换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占主导地位。明代以后,银作为通货日渐普及;白银的涌入为加工银质饰物提供了材料,使银饰的流行成为可能,有的地方甚至直接把银钱当作饰物。其四,从历史上看,由于战争及压迫,苗族长期辗转迁徒,“老鸦无树桩,苗族无故乡”的田谚即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把白银作为饰物,同银饰的昂贵和方便携带是分不开的。

清代是苗族银饰普及和流行化的时期,除了银饰种类增多(如银簪、银环、项围银圈、银钏等),在普遍化方面更是不分性别、老幼、贫富,都以佩戴为荣。由于追求银饰的数量愈多愈重,佩戴风气影响苗族银饰的设计款式及造型,更成为苗人日常生活重要的标志。

另外,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防阴气戕害。古时苗民戴上银脖圈,据说能战胜作恶的“老变婆”,确保合家平安。

如今,苗族银饰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大多保留着原始的韵味,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

显示全文
清明独特的饮食习俗 漳州的元宵节 正月初九 还原一个真实的伊斯兰世界 福建南靖土楼“四菜一汤” 夫妻何以称为“两口子” 中秋性质与文化认同 瑶族成年礼 正确认识民间信仰 绩溪举行纪念唐越国公汪华大型祭祀活动 台湾产子习俗 孕妇坐泥上分娩让婴儿真正"落地" 苗庄酒事 彝族丧葬习俗 卫氏大宗祠外拟建岭南民俗风情区 侗族祭萨 侗族神奇的饮食文化 压岁钱的由来及盘点亚洲各国如何给压岁钱 宋代的节目主持人被人称为“竹竿子” 土著民族的奇特婚俗 元宵节是中国“狂欢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福建元宵节习俗 什么是开斋节 贵州侗族婚俗 元宵节为何要吃汤圆 云南风俗 泼水节的神话来历 婚宴礼仪文化 历任住持均来扫墓 福建一寺庙现一宋朝年间母猪墓 独龙江峡谷的独龙族民居 苗王庙里供奉的是谁 探寻千古僰人之谜 为全国发现的第一座此类庙宇 唐僧师徒曾藏身南靖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 潮州人的诞生礼 傈僳族捕蜂之谜 新疆抓饭的美丽传说 寓意幸福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