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行路习俗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旬阳过去山大人稀,出门行路除沿江、河乘船外,都是行山路。少数富人乘骡马或坐滑竿、轿子,多数人是徒步。

出门人多拄手杖,既可减轻腿力,又可防滑、打狗、挑蛇、敲露水。手杖有木杖和竹杖两种,木杖多是紫竹做的,色彩美观,光滑结实。据说紫竹可降疯狗,赶毒蛇,过去行路能拄着紫竹杖是一种幸事。也有人以长竿烟袋当手杖用的。随着道路的拓宽和习惯的改变,行路中除老年人外,其他人已不用手杖。

俗语说:“晴带雨伞,饱带干粮。”一般有雨伞的带雨伞,但更多的人还是戴草帽,能遮阳,能防雨,走热了还能扇风,歇脚能垫坐。也有戴斗笠、披蓑衣的,均看路途长短和天气情况而定。随着群众生活的改善,人们雨天行路多打雨伞,穿雨衣,披塑料布,蓑衣被淘汰了。

雪天行路,特别是行山路,脚下要带一双脚码子。脚码子是有牙齿的一对铁环,穿时将环盘上的带子系在脚背上即可。有的事先无准备的,临时用葛藤缠在脚腰上也能防滑。雪天行路,山里人一般都备有棕袜子、草鞋、满耳草鞋等。现在雨雪天行路,人们多穿防滑雨鞋和胶底鞋,也还有穿草鞋的。

夜间行路打火把,能照明、壮胆、避“邪”,一般在较短的距离使用。山里人平时都注意收拾火把,五六月割艾蒿做烟火把,八月以后砍竹划篾簧做明火把。有的人临时出门,从火炉里抽一根柴火头烧着作伴,路上若有野兽,见火也就避开了。建国后,随着手电的普及,夜间行路很少有打火把的了。

旧时行路,因途中饭店很少,一般人银钱又不宽裕,往往不在路途中买饭吃,出门前大都自备干粮。干粮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火烧馍、蒸馍、苞谷花、炒黄豆、粑粑、炒面、红苕、洋芋等,连续可食数天。

旬阳人爱喝酒,过去很多人行路也要带一些自产的烧酒。挑夫挑货、背脚,农人探亲,出门时,或用猪尿脬装酒,或用瓶罐装酒。途中饮酒有解乏、止渴、添力之效。

旧时行路有许多礼节。熟人路遇打招呼,常问: “吃了没?”“哪里去?”若同行,一方总要把另一方谦让到前面走;如行至危险处,一方又要把另一方让在后面走,并互相招呼:“慢慢儿的!”“过细呀!”等等,年轻人帮老年人拿行李,男的帮女的掂东西,也属礼节。

行路中遇见接亲,无论骑马坐轿,都要主动给新娘让路,否则,被认为不懂规矩。接亲与接亲的相遇,有的交换礼物,谦让而过,有的互不相让,以致发生争斗。路遇抬棺的,无论官民车马,均要主动让道。俗言“世上只有活人给死人让路的,没有死人给活人让道的。”

显示全文
宜川秧歌 安塞的剪纸和民间绘画 汉中草龙舞 长安大蜡 陕南吃剖膛俗闻 汉中滑竿 壶口斗鼓 陕西民族宗教 甘井镇面花 白水仓颉庙会 宝鸡端午风俗 陕南哭丧歌 洛南燎锅底俗闻 榆林风土人情 安康淳厚朴实的待客礼仪 安康婚礼风俗礼仪程序 汉中婚嫁风俗 安康的婚嫁习俗 安康端阳节和赛龙舟 陕西面条待客风俗 镇坪风俗习惯 勉县及岐山的武侯祠庙会 石泉民歌 石泉民舞 汉中生育风俗 延安“献场糕” 山阳面花俗 岚皋守号与狩猎 陕南人“说耍”有讲究 陕南哭嫁俗闻 咸阳缠足 石泉旧时民俗风尚与禁忌 安康年俗 旬阳“灯会”“社火” 紫阳改嫁习俗 汉阴传统节日习俗 别有风情的报路歌 宁强丧葬习俗 协税社火 沈阳行为禁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