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道“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 谓风俗习惯各地有别。金塔的民间节日饮食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个派系,其风味独特。当地农村一些成年妇女,沿袭传统节日饮食俗,每逢节日以小麦、大米为主制作的食品花样越来越多,且每样食品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反映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
壮包面
壮包面是腊月三十的晚饭,表示一年中最后的一次壮身饭,因为是臊子面,意味长命百岁。全家同桌用餐,显示一年一度的大团圆。
年饭与年茶
年饭为初一的元宝(饺子)、初二的皮条(拉条子),也叫“连汤捋面”,即细水长流之意,初三的玛瑙,又称“麻什子”饭。年茶,初三过后开始“请年茶”活动( 金塔县羊井子湾乡盛行),主要饭食是“清茶”、粉皮子、炒菜及油炸面食。
芽面包子
是“清明节”必用食品。为象征清明节正是春回大地,用发了芽的青稞或小麦磨成粉,再用滚水烫成团状包包子,香甜可口。由于粮食发芽而有甜味,表明旧时可用其代替糖类。
米糕棕子
棕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金塔人民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惯。《本草纲目》云:“雄黄性温,拒毒抵邪......。”为此,金塔民歌唱道:“五月里,五端阳,糯米粽子蘸砂糖,吃上三杯雄黄酒,我和张哥闹端阳。”
重阳糕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人把“九”称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名。在古代,“重阳节”远胜于“端午”和“中秋”节。过去民间在重阳这天喝“黄菊酒”,带茱萸(能驱毒避邪之草药),登高望远吃花糕子馍馍( 用沙枣把动物造型装点得形色斑斓)。并唱道:“九月九, 花糕子馍馍喂野狗,野狗看见花糕后,叼上馍馍一溜风......”
冬节饭
金塔民间在冬至节习惯吃窝窝饭、面条并配以洋芋片、萝卜丁、干菜等混合而成大杂烩,称冬节饭。冬节饭早上吃,意为过了冬至就一天天长了起来。
灶干粮子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到了晚上,家庭主妇洗手、净口后献供“灶干粮子”等供品于灶君神像前,念道:“灶君爷,吃干粮,吃饱喝足上天堂。”
腊八饭
年腊八家家户户吃“腊八粥”。传说朱元璋小时候家境很穷,一次在屋里发现一个老鼠洞,想抓个老鼠充饥,于是伸手向洞内,掏出来有大米、豆子等,他把这些粮食洗净,煮了一锅粥,成了一顿美餐。后来他当了皇帝,天天山珍海味都觉得平淡乏味,想换换口味。一天,他忽然想起从老鼠洞掏粮煮粥之事,传令御厨以各色五谷杂粮煮粥进膳,朱吃后大悦,赐名为“腊八粥”。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
其实,腊八粥原是寺院的一种节令吃食。《梦华录》中有记载:十二月初八,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六徒,谓之“腊八粥”。腊八粥,味道清香甜美,能通胃气、生津液。明代,“腊八粥”已成为皇帝赏给大臣的一种吃食。到了清代,“腊八粥”便成为人人皆喜的一种节令家庭小吃。清道光绪皇帝作过《腊八粥诗》。旧时农民生活贫困,腊八只能做豆豆饭作为早餐,并打来冰块,共与腊八饭撒在每一块田里。撒饭人念着:“田公田母请吃饭,一亩地里打一石”的词儿。因撒饭在田里被野禽美食,民间又有“羊巴(盼望)清明,牛巴夏,大咀老鸦巴腊八”的俗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