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民俗风情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新娘出门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接着背出家门,上车(古时用轿)时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此时,新娘放声恸哭。到达男家后,在一福命妇手捧盛着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园盘)的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入门时,新娘跨鸡而过,称“拦门鸡”。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深夜闹洞房,酣乐为止。

是在农历立春日,州官县尹亲赴郊外举行迎春牛仪式,由官员亲自扮春官鞭打纸扎春牛或真牛下田犁田,以示重农勤桑。农村则在神前祭祀,家家户户采摘冬青树枝和桃李花,扎在竹竿上,制成“春把”,从天井伸向高空,堂前摆上供品,“立春”时辰一至,焚香烛、放鞭炮,称“迎春接福”,祈求全家安居乐业,稻菽丰收。有的地方,用土捏成春牛或纸扎春牛,分送各户,置于灶君之旁,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凉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麦杆编成,斗笠的顶部缝有布,有的还绣着花(多绣梅花),边沿四周,除正面外,还垂挂着五寸来长的褶叠均匀五彩斑斓的布,远远望去象一朵朵飘逸的艳丽鲜花。未婚的姑娘还在垂布的两端编织着五颜六色的彩带。彩带便成为客家姑娘婚否的标志。凉帽除有遮挡阳光,防雨水、防尘、防沙外,亦是客家妇女的独特的头饰。

连城县境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民间娱乐活动。走古事,以戏曲装扮的儿童立于轿台之上,由22名青壮年抬着,于正月十四上午十点许,在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番鼓乐队的簇拥下,一路鸣铳,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游客的围观中,开始竞赛,直走到领先的“天宫”棚同第二棚“古事”脱节时,鸣铳进入寸中,第一次 “走古”结束。

第二次是正月十五日“古事”列队到村中的溪流里。鼓乐队相互泼水透湿,然后响三铳,“古事”棚蜂拥下水,逆水径走,他们不顾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来,勇往直前,激烈兢争,直至抵达终点方允遏止,人们在欢娱中取乐,在兢争中健身,是春节期间独特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距今有150多年历史。采茶灯舞以“采茶”和“扑蝶”为基调,

配上轻松流畅的民间小调,轻歌曼舞,充满欢快热烈的气氛,

是福建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此曲收入文库。

元宵佳节游大龙是连城姑田传统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始于清

乾隆十六年(1751年)。姑田纸扎龙直径70厘米,长600余米,由

一百五十节组成,由600余名青壮年参舞,被誉为 “天下第一龙”。

具有独特风格,广泛流行于闽西客家地区和龙岩、漳平等地,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分生、旦、丑、净四门行当;乐器方面有头弦、月琴、三弦、琵琶4大件,还有二胡、笛子、唢呐、大小锣,铜锣、碗锣、堂鼓、大小钱板、夹板等。经收集记录有本子的传统剧目达200多个。

木偶多至36个,每个木偶由10多条线操吊,木偶身长76.59厘米,头约8.32厘米,眼珠会转、嘴会张合和四肢能活动。分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丑、老旦,文、武净和文丑等角色。音乐唱腔分“高腔”和“乱弹”两种。“高腔”的基本曲调为“九调十三腔”,以清为主,用客家话演唱;“乱弹”则吸收闽西汉剧的西皮、二黄唱腔,用官话演唱,木偶戏剧目有几百个。50年代,闽西木偶戏代表队曾赴上海参加华东区地方戏曲会演,荣获“特种艺术表演奖”。

显示全文
畲族民俗风情――宗族家庭 婚丧之俗重礼仪 闰月饭和喝茶俗 浅谈泉州人的酒文化 闽南茶德 新式婚姻礼俗 东岳大帝与地藏王 清水祖师 闽南茶道 忌艺人花脸入睡 忌匠人工作时手受伤的血溅到器物上 忌早上第一位客人不成交而去 忌办喜事煮咸粥 忌进餐中收拾碗筷残渣 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 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中央 忌鸟粪落在人头上 忌养白蹄或白尾猫 忌满斟茶酒 宁德方言习俗 岁时风俗 忌乱送礼物 安溪茶歌茶舞 惠女服饰风采 惠东女婚俗 另类的汉族女子 泉港成年礼俗 泉港寿庆礼俗 蟳埔女的奇异习俗 鲤城刣狮 仙游民俗 元宵游灯 莆俗七夕乞巧 莆仙民间新娘着装习俗 莆仙民俗趣谈—祝寿 “送顺风”与“脱草鞋” 混沌昏君吃馄饨 莆田习俗 连城诞生礼仪 连城丧葬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