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瑙节上的景颇族姑娘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聚居区,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其产生年代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景颇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缅甸北部和印度北部居住的近百万景颇族也都举行目瑙纵歌活动。
目瑙纵歌的最主要活动是跳目瑙纵歌舞。正式活动前,人们在舞场中心立起四根木柱,用来祭祀太阳和指示舞蹈路线。柱侧置刀、矛,象征人民强悍刚毅的性格;根据目瑙舞起源于鸟类舞的传说,在柱子的两端设木雕犀鸟、孔雀各一只;柱前立活竹高竿,表示生命常青。上方挂有横匾,画有景颇传说中的民族起源地喜马拉雅山。目瑙纵歌集景颇族文化为一体,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集中地展现出景颇族的传统文化,对景颇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瑙节成为景颇人民欢庆丰收的民俗节日,而目瑙节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就是目瑙纵歌,包括苏目瑙(招财庆丰收)、巴当目瑙(庆祝胜利)、定栓目瑙(庆贺新居落成)、结如目瑙(出征誓师)等十几种。与目瑙纵歌配合的舞蹈动作虽然不多,但顿步摆肩的韵律鲜明独特,是景颇族舞蹈的代表性动作。举行目瑙纵歌时,方圆百十里有上万人参加,大家同场共舞,气氛隆重热烈,因此目瑙纵歌又被称为“万人之舞”。1983年,经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讨论通过,确立目瑙纵歌为德宏州法定的民族节日,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2006年,目瑙纵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