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响乐器“镲”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镲是由钹派生而来的一种乐器。蒙古、藏、侗、傣、汉等各民族互击体鸣乐器。又称水镲、小水镲、镲锅。流行于全国各地。响铜制,钵形,外观与钹十分相像,一般镲体较小。镲面较平,厚度比钹稍薄、较铙略厚,中部碗小顶圆。镲通常成对使用,是一对形状相同的的金属圆盘,中间有凸起的半球形鼓包,鼓包顶上有个为穿入手带或握柄用的小孔,手持柄带使镲左右或上下互动碰擦发声,也常用单片镲以棒槌击奏。演奏时,持镲和演奏技巧与钹相同,发音清脆明亮。常用于佛教、道教音乐和文娱、宣传活动中。在乐队中,它多与锣、铓、鼓相结合,为旋律敲击板、眼。中国通常将其与钟、铃、锣等铜制乐器统称为“响器”或“铜响器”。这些乐器主要用青铜制作,随青铜时代的来临而问世。两镲互碰,犹如人类拍巴掌,是拍巴掌的延伸。

镲在传入中国的千余年来,普遍在从宫廷到民间的全国范围流行,历久盛行不衰。在宫廷和官府,常用于宴飨(燕乐)、祭祀、礼仪、仪仗等场合。《宋史》和《辽史》均记载,皇帝仪仗中有用铙的吹鼓手。镲也是旧时军队的响器。全国宗教寺院都有铙钹,是道教、佛教(包括蒙藏喇嘛)的“法器”。镲更是各种戏剧、音乐和歌舞的常备乐器。隋朝宫廷的九部乐中的五部和唐十部乐中的七部,均规定用钹。隋唐时期已将镲用于鼓吹乐。清朝宫廷的鼓吹乐《铙歌乐》对镲更为重视,用于祭祀、朝会、宴会、出行和停留时,以及出师、宣捷、凯旋的祀神拜天行礼活动。

镲在民间,已盛行约1500年之久,至今历久不衰。普遍用于各地的戏剧、器乐、曲艺等场所,如“陕西鼓乐”(用大小铙和大小钹多达四种)、“山西八大套”、“冀中管乐”(用大小钹铙三种以上)、江苏“十番鼓”、“十番锣鼓”和“北京寺院管乐”等,以及昆曲、粤剧等地方戏曲和苏南吹打等民间器乐合奏,舞龙、舞狮和歌舞等,几乎无不用镲。民间击镲的技法很多(如上所述),还有一些特殊的击镲技法。如有些民间乐队和说唱伴奏,用槌棒敲单片镲的边发音;“福州评话”用镲是右执单片镲,用套在右拇指上磁环击镲边发声,同时左手可持小棍击镲;四川曲种“荷叶”也用单镲伴奏;侗族的小镲(直径9.8厘米)也是用槌敲击。

中国民间的镲种类繁多,有些名称有别,有些形制和用途特殊。如西藏用于寺院和藏戏的镲,称“布哉”、“布筒”和“博其”;纳西族的镲似钹而较厚,称“叮响”;蒙古族直径7.6厘米的镲,似钹却称“碰盅”(与小钟形的“碰铃”或“星”同名);河南戏曲、秧歌和乐队用的镲称“铰子”;北京寺院管乐用的小镲称“銛子”。有些特殊的镲,如宁夏回族的“环镲”,是在成对镲的边缘装有一圈能活动的小环,击镲时环镲相碰,增加一些唰唰声,也可单独摇镲使环碰镲发声。更奇特的是,镲被用作一种服饰:如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族,在萨满服前后挂一些似镲的金属圆盘,表演活动时互碰发声,称“铜镜”,实际也是起自殷商、古代照脸用的、形状像镲的镜子。无独有偶,西藏珀尼族妇女的服饰,也常在后背挂一面直径约30厘米的钹。

镲伴人类文明诞生,至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在中国流传也已有1700年之久。镲至今在世界许多地区仍备受重视,可谓生命力长盛不衰。中国现在是世界上镲类乐器最丰富、流行最广、最受重视的国家。中国东西南北中所有省市自治区,没有一个没有镲的;13亿人口56个民族中,共计44个民族都用镲。镲必将伴随人类的文化生活与世长存。

显示全文
人类巴掌的延伸 真正的中国功夫是什么样的 彝族撮泰吉 维吾尔族的斗鸡游戏 古代宫廷乐器 黄瓜曾是高档菜 明清时价比燕窝 访济南燕青拳师 中华武术被误解 新疆神秘的克里雅人 古代弹弦乐器 傈僳族阔时节 唐代乐工黄幡绰 水煮鱼从南“游”到北 轻功真的存在吗 藏族的锅庄舞 饮酒闻竹香 遗落人间的净土 蔡邕与“焦尾琴” 馒头取自蛮夷头 唐代歌手念奴 四川名菜五柳鱼的传说 赠女婿腰带 蒙古族婚俗 古人饮酒有“节” 武僧一龙“血书”请战全球功夫盛典 盛行北方的古老拳种 东南西北话油条 中国特有的记谱法 男女皆剃光头 拉祜族旧俗 江南名楼黄鹤楼 彝族的“鸡冠帽” 清朝宫廷贡品 前清的武林高手 海螺也是一种乐器 羌族的传统食俗 久负盛名的六盘山 传说中的传世秘笈 梁小龙现身邕城谈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