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本是“三合一”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源自周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令又是节日的日子,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我们现如今所过的清明节俗,实际上是“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三节融合的结果。
清明节:鼓励大家“动起来”
清明清明,清和景明,其实仅从名字上就能体会到那种万物复苏、播种生发的春天气息,所以咱老北京自古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清明节的主题就是鼓励大家走进大自然,行动起来。而扫墓祭祖的活动,也可以让很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姐太太们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出门踏青。可以说,归根结底,让大家“动起来”才是清明节的本源。
上巳节:“清洁祈子”的狂欢节
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到了这个日子,就已经是春光明媚,草长莺飞,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了,这时,老百姓们纷纷呼朋唤友到水边踏青、狂欢,将积累了一冬天的垢尘洗去,迎接新的一年。
杜甫有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水是生命之源,年轻的女子们在河边洗脚、浮卵,这也是描写了年轻妇女们水边祈子的景象。
而上巳节的节俗能够并入清明节,一个原因是时间距离较近,另外,就是“踏青狂欢”的节日主题与清明基本相通。
寒食节:祭祀活动源自火神崇拜
寒食节禁火,其实源于古人的一种火神崇拜。古人认为火种燃烧时间过长应有所变换,自古以来,都是由最高统治者来主持灭火和生火的仪式,十分隆重。而禁火时间也从一个月逐渐缩短至几天。在禁止生火的时间里,百姓们会提前准备出一些冷食食用。
此外,禁火期间,举国会进行一些祭祀火神的活动,民间花会还会做一些酬神的表演,加深了对祭祀对象的尊崇和爱戴。由此,这种祭奠的仪式不断重复,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的民俗活动。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是根深蒂固的,那种果实对种子感恩的情怀,也需要这样一种形式来进行表达,其实不难发现,如今我们的扫墓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最为简单的祭祀仪式。
由于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在冬至过后的一百零五天,这就与清明节的日期十分相近,一般来说民间的祭祀活动都在寒食节进行,而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民俗就基本合并到一起了。
这些误区应该解除
1、清明节就是个悲悲切切的扫墓日
很多人提起清明节就只能想起心情沉重的扫墓,其实这与清明节最早的初衷也是相背离的。古时候,清明节的活动可多着呢,全家一起出门踏青这自然是不用说的,荡秋千、玩儿蹴鞠、放风筝也是必备节目,还有依照我们现在的眼光看起来很环保的“插柳”,踏青的时候再采一些应季的野菜食用,既对时令,又十分健康。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不是立马就让这个听起来很悲痛的扫墓日,一下子欢快了起来?
2、扫墓只有“正日子”才最好
其实不光是清明,像我们过的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端午、春节等等民俗节日,基本没有只过一天就结束的,都会有一个延续,至少会持续一个礼拜。所以,从民俗方面来讲,像清明节扫墓,也并不一定非得赶在清明节当天,扫墓的时间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者后10天都是可以的。
3、寒食节源于介子推
很多人认为,寒食节源于“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其实这也是一个误读。我国过寒食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而介子推的传说只是从秦汉时期才逐渐流传。这就像把开始纪念屈原认为是端午节的起源一样,弄反了源和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