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传统年俗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传统里的年有哪些仪式?上海人的年又是怎么过的?2月5日,记者请上海档案馆编研部主任邢建榕、上海民俗学家薛理勇、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仲富兰共同进行了一次简要梳理,其中大多是现代社会里已看不到的一些风俗和场景。

祭灶

苏浙沪一带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女人备好粽子糖、麦芽糖等糖果,男人对着灶王爷的画像磕头,然后焚烧掉画像,请包裹了 糖衣炮弹 的灶王爷升天去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等到大年三十这天,再重新贴上画像,把灶王爷请回来。

除各种糖果,上海人在这天还流行吃地栗(荸荠)和茨菰。 地 在沪语里与 甜 同音, 茨 与 是 同音,寄寓了人们让灶王爷心里感觉甜,嘴上说是的期望。

备年货

经过腊月二十五 掸尘 后,家家户户就要忙着准备年货了。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资匮乏,年货也要凭票限量购买。比如当时的粉丝、糯米、黑木耳、黄花菜等只有过年时才有供应,一般每一小户(三人以下)供应一包粉丝,每人提供一公斤左右的糯米票。相比之下,爆竹不用凭票购买,但鉴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少有人买,买的话一般也就是几个爆竹 意思意思 。

剃头

与北方地区流行 正月剃头死舅舅 (其实是 思旧 的谐音,清朝初年汉人以正月不剃头的方式暗地里对抗削发政策)一说不同,上海没有这个讲究。虽不限制,但上海正月里很少有人剃头。

年前的剃头和洗澡一样,寓意辞旧迎新。理发店门口排长队是常见的景象,剃一次头花一毛钱,但这在当时能顶一顿饭。女人也要修饰头型,为了省钱,有人先在家用卷发棒夹好头发,再去理发店让机器定型。

年夜饭

除夕夜的那顿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团圆餐,就连菜名都要讨口彩图个吉利,比如百叶包肉叫 如意卷 、黄豆芽叫 如意菜 、蛋饺称 金元宝 等。年夜饭上说错话也有应对措施,比如小孩不小心把白菜肉丝汤打翻在桌,边上就有人应声 有财有水 ;如果有人大醉呕吐,周围人会笑着说 放花筒哉,大吉大利 。

拜年

大年初一吃罢早点,就要开始互相拜年了。上海人一般不给长辈磕头,有的家庭会让很小的孩子给祖父母磕头,成年人一般是打躬作揖,同时口诵吉利话。磕头一般出现在拜祖过程中,一家的兄弟姐妹都要到 老大 家,面对祖先像上香磕头。

如果来不及一一当面拜年,讲究效率的上海人会在初一这天雇人到亲朋好友的家中送名片,以此代替本人拜年,这称为 投刺 (清末人们称名片为 名帖 或 名刺 )。当然,现在则发展成了群发短信拜年。

(责任编辑:恩祈)

显示全文
定远打造特色民俗文化旅游 老北京的那些话儿 古代书画中的酒文化漫谈 作家张一一呼吁“妇女节”改名“美女节” 老子文化节 让周至民俗文化找到“回家的路” 美瞳成学生族新宠儿 陈强社协敬老迎中秋 共庆彝族祭祖节 乾隆珍稀港拍卖总估值4.3亿元 各地灯会迷人眼 江苏一村民用避孕套装炸药爆破 唐玄奘西游取经归来带回怎样的佛学瑰宝 清明节并非只是扫墓日 百岁老夫妻穿“情侣装” 民俗专家认为清明祭扫宜当崇俭尚朴 南昌“灯棍节”上竖起36米高灯棍祈平安 云南彝良牛街千年古镇龙腾狮跃闹元宵 惠安小岞“境主公”786周年诞辰 踩街尽展惠女风情 老北京过年有哪些民俗摸石猴 摸铜特 摸门钉 西方对藏传佛教的误读 少数民族原始神话研究述评 “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走进甘南藏区 少数民族感生神话女性形象原型及其女性人类学阐释 春节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知 “中饰杯”珠宝首饰设计创意大赛落幕 打造中国最大戏剧产业园区 深圳市环保演出季拉开帷幕 国内外名家名团春临鹏城 民间绝活深圳“闹”春 深圳琴童又获嘉奖 深圳老年俗融绘新年画 深圳两雕塑家折桂法国美术大奖 第6届深圳关爱行动今启动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参考 深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开馆 爱国路要办花市 新年乐章送祝福欢聚一堂共勉励 深圳设计师摘取“金铅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