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过年有哪些民俗摸石猴 摸铜特 摸门钉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舒智慧

老北京过年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除了走亲访友、贺岁拜年、逛庙会,还有到白云观摸石猴、去东岳庙摸铜特、到正阳门摸门钉等等。

白云观到底有几只石猴?

过年到白云观摸石猴的习俗,据说是从明代流传下来的。传说过年时到白云观摸石猴,可以祛病避邪。因为 猴 的谐音为气候的 候 , 摸猴 意在摸 候 以 顺 天候, 道法自然 ,顺应节令气候的变化,新的一年四季吉祥、健康平安。还有一说是 猴 通 侯 ,寓意 封侯 ,如果诚心抚摸石猴,可事业顺利、官运亨通 尽管关于石猴的种种传说不乏迷信色彩,但每逢过年,很多人无论多忙都要来一趟白云观,把白云观里的石猴逐一抚摸一番。其实,摸石猴的人心里明镜似的:石猴灵不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摸摸它,图个吉利和快乐,心情愉悦了,人的身心健康了,也就诸事如意了。由于白云观山门中间门洞石拱券东侧下端,雕有一只正在静坐修炼的小石猴,所以进入白云观山门排着长队摸石猴成为京城过年时的一景。如今,那只不过巴掌大小的石猴被成千上万的人摸来摸去,不仅比券门的其他地方亮堂,石猴的模样也被摸得越来越模糊。

其实,白云观的石猴不光这一只。

白云观位于西便门外,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有 天下道教第一丛林 之称。白云观前身系唐代的天长观,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据唐代刘九霄撰写的《再修天长观》记载,唐玄宗为 斋心敬道 奉祀老子太上老君,特建此观。金正隆五年(1160年),天长观被焚毁。金大定七年(1167),金世宗完颜雍敕命重修,历时七载,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完颜雍赐名 十方大天长观 。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正月望日,天长观再遭火焚。翌年重修,并赐名 太极宫 。金末,太极宫逐渐荒废。元初,邱处机(号长春子)自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觐见成吉思汗,东归燕京,被赐居于太极宫。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命弟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楼台修葺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成吉思汗因其道号长春子,敕改太极宫为 长春观 。七月,邱处机仙逝于长春观。次年,长春真人高徒尹志平在长春观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邱祖仙蜕。元末,连年征战,长春观殿宇日渐衰圮。明初,以处顺堂为中心重建宫观,并易名为白云观。清初,白云观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遂奠定了今日见到的规模。

白云观的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及后院,规模宏大。中路以山门外的照壁为起点,依次有牌楼、华表、山门、窝风桥、财神殿、玉皇殿、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等,西路和东路的主要建筑分别为八仙殿、吕祖殿、文昌殿、元辰殿和三星殿、慈航殿、真武殿、雷祖殿等,白云观的石猴正是 隐藏 在这诸多的建筑中。关于石猴的数量,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是共三只,因为过去有 三猴不见面,铁打白云观,有门无人走,倒坐南极殿 的传说。说的

凌玲 摄

即是白云观里有三只石猴,隐藏在观里的不同地方,互不见面;其二说是共有五只,那么,除了人们进山门时必摸的石拱上的这第一只石猴外,其他的石猴都 藏 在哪呢?

因为石猴的 藏 身之处都很隐蔽,若想把白云观里的石猴都摸遍,还真要花些工夫。原来,第二只石猴 藏 在山门西侧的八字形影壁须弥座的浮雕中,须弥座的整幅图案是一棵大树,树上挂满果实,树下一匹奔马,马前有一只小猴,大小和山门上的石猴差不多。第三只石猴 藏 在白云观东路的雷祖殿前,殿前西侧有座石碑,据称叫 九皇会碑 ,其底座浮雕的图案中雕有一只手托仙桃的小石猴。但笔者去过几次白云观,这通石碑都被蓝色铁板子遮挡着,无法得见这只石猴的真容。

认为白云观石猴应该为五只的人,是再加上以下两只:一只在窝风桥南东侧 重修窝风桥碑 的石碑座上,这只小石猴手捧一个大蟠桃,体形比山门上的石猴大了许多。从石碑上所刻的时间来看,这块碑立于1989年;另一只石猴在白云观西路的元辰殿前,一座巨大的十二生肖影壁上刻有十二只动物,其中之一便是石猴。东岳庙的铜特是什么 神兽 ?

在老北京,每逢春节期间,东岳庙都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拜太岁、摸铜特,每天都会有不少人来祈福禳灾。那么,铜特到底是什么 神兽 ?为什么摸铜特可以祛病避灾呢?

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大街,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供奉泰山神东岳大帝。元至治三年(1323年)落成,被朝廷赐名为 东岳仁圣宫 ,明代改名为东岳庙。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东岳庙遭火灾,绝大部分建筑都被烧毁。次年(1700年),康熙帝颁布敕命重建庙宇,花了三年时间,东岳庙基本按原样得以修复。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整座庙宇再度重修。1996年,东岳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辟为北京民俗博物馆向社会开放。

东岳庙的建筑由中路正院和东、西两院组成,占地6万平方米,殿宇房屋600余间,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的最大庙宇。从琉璃牌楼起,沿着240米的中轴线,依次排列着瞻岱门、岱岳殿、育德殿和后罩楼等。岱岳殿与育德殿之间,由穿堂连接,形成 工 字形格局,是典型的宋元建筑形制;阜财殿、广嗣殿檐下转角处的鸳鸯交手,仍保持着元代的建筑特点。

东岳庙的琉璃牌楼是老北京最著名的牌楼之一,牌楼现在与东岳庙的庙门隔朝阳门外大街相望,北面书 永延帝祚 ,南面刻 秩祀岱宗 ,相传为明代宰相严嵩所书。

东岳庙号称有 三多 :一是塑像多,二是石碑多,三是楹联多。据1972年的统计,东岳庙内尚有塑像1316尊,现仍存近千尊。石碑的数量之多更流传着 东岳庙的石碑数不清 的说法。据上世纪末的统计,尚有石碑138通,其中元碑1通,明碑32通,清碑99通,民国时期的石碑6通。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叫 机灵鬼儿、透亮碑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 ,指的是东岳庙的 四宝 。其中 机灵鬼儿 指东岳庙东碑林的顺治《重建东岳庙金灯碑记》碑,碑座两侧各刻有一个小道童提着灯笼。由于雕工精湛,不论从哪个方向看去,都像道童用眼睛看着人笑。透亮碑儿 指的是西碑林炳灵公殿前的一通石碑,碑首刻有两条蟠龙。此碑采用透雕的手法,在龙身处镂刻出六个孔,人们透过碑首,可以看见碑后的天空,因此得名 透亮碑儿 。小金豆子 是铺在岱宗宝殿月台西侧的一块青白石条,上面镶嵌着一粒粒如豆状大小的金点。有人以为是金子争相抠取,实际上这些亮点儿只不过是自然形成的铜矿脉点罢了。不吃亏儿 指的是一个石碑座,刻画的是一群淘气、顽皮的小猴捅蜂窝,马蜂飞来,小猴们抱头逃窜,神态生动逼真。此外,楹联多也是东岳庙的一大特色。几乎每座殿宇前都挂有白底黑字小篆体的楹联,这些楹联大多意蕴悠长,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不过,过年时东岳庙最吸引人的内容还是摸铜特。铜特被安置在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康熙御碑碑亭前,这座御碑记述了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东岳庙失火后皇家出帑银重修的经过。所谓铜特,其实是用铜铸造的 特 ,这种 神兽 生活中并不存在,相传它是文昌帝君的坐骑。特 的形状为骡身、马头、驴尾、牛蹄,因此,还有 四不象 之称。又传康熙皇帝巡幸江南时骑过它。民间传说抚摸这只 神兽 能治病,非常灵验。据说它之所以叫 特 ,正是缘于它有一种奇特的功能,若人的身体不舒服,只要先摸摸自己的病处,然后再摸摸它的相同部位,即可手到病除。如今,这只铜特头部、腹部、尾部甚至鼻子都被摸得黄亮黄亮的。

正阳门城门上有多少颗门钉?

到正阳门 走桥摸钉 也是老北京过年的习俗之一。清《月日纪古》卷一中记载: 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门钉,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盖因妇女藉此节日可以走较远的地方,实为一种健身活动。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 钉 谐音 丁 ,取 添丁 之意,寓意家中人丁兴旺,希望来年生子。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 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众所周知,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城门为 内九外七皇城四 ,每座城门上都有门钉,为什么一定要到正阳门来摸门钉呢?据传是因为正阳门是北京城的城楼中最高的一座,通高43.65米,所以摸正阳门的门钉最灵验。

正阳门屹立在天安门广场南端,是中国明清两朝都城的正南门,坐落在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俗称前门。正阳门始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最初沿袭元大都的正南门之名,称为丽正门,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改称正阳门并沿用至今。历史上正阳门本是一个包括城楼、箭楼、瓮城及庙宇在内的古代群体建筑,但在朝代更迭和岁月风雨的销蚀中,如今仅存城楼、箭楼两座主体建筑,为1906年的遗存。

门钉是古建筑的一种构件,大门上装门钉,是用来加固门板的。最初主要用于军事防御,起加固城门的作用,后逐渐倾向于装饰。老北京很多城门上的大门钉都是铜制的,外镀一层镏金。关于门钉使用的数量,明代以前并无明文规定。到了清代,才把门钉数量和等级制度联系起来。《大清会典》规定,门钉只用在皇宫、坛庙和皇室成员府第。皇宫、坛庙大门,每扇门板门钉九行,每行九枚;亲王九行,每行七枚;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九行,每行五枚。皇家建筑上的门钉数目都是横九竖九,共81颗门钉,象征帝王最高的地位,体现古代所谓 九五之尊 的观念。据说在京师九门中正阳门规模最大,正阳门门洞是京师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所以,到正阳门摸门钉是老北京女子的首选之地。

(责任编辑:恩祈)

显示全文
老上海传统年俗 定远打造特色民俗文化旅游 老北京的那些话儿 古代书画中的酒文化漫谈 作家张一一呼吁“妇女节”改名“美女节” 老子文化节 让周至民俗文化找到“回家的路” 美瞳成学生族新宠儿 陈强社协敬老迎中秋 共庆彝族祭祖节 乾隆珍稀港拍卖总估值4.3亿元 各地灯会迷人眼 江苏一村民用避孕套装炸药爆破 唐玄奘西游取经归来带回怎样的佛学瑰宝 清明节并非只是扫墓日 百岁老夫妻穿“情侣装” 民俗专家认为清明祭扫宜当崇俭尚朴 南昌“灯棍节”上竖起36米高灯棍祈平安 云南彝良牛街千年古镇龙腾狮跃闹元宵 惠安小岞“境主公”786周年诞辰 西方对藏传佛教的误读 少数民族原始神话研究述评 “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走进甘南藏区 少数民族感生神话女性形象原型及其女性人类学阐释 春节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知 “中饰杯”珠宝首饰设计创意大赛落幕 打造中国最大戏剧产业园区 深圳市环保演出季拉开帷幕 国内外名家名团春临鹏城 民间绝活深圳“闹”春 深圳琴童又获嘉奖 深圳老年俗融绘新年画 深圳两雕塑家折桂法国美术大奖 第6届深圳关爱行动今启动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参考 深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开馆 爱国路要办花市 新年乐章送祝福欢聚一堂共勉励 深圳设计师摘取“金铅笔” 到公园广场享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