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贝叶文化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傣族是西双版纳各民族中唯一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称为“傣泐文”,它是何时产生、由何人创造的,还不太清楚。至于傣族文字的载体,沿用至今的除了民间用近代的纸书写外,抄写佛经的主要是用“绵纸”和“贝叶”。

贝叶文化,是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代表了整个傣族社会的全部历史和文化,是傣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统称。它可以更准确、更形象地概括西双版纳的特点,体现出傣族人民特有的性格和气质。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写传抄的经书、唱本和广泛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统文化。说它是贝叶文化,是因为它保存于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本里而得名。

贝叶文化经本,包括叶质形的和纸质形两种样式。叶质形一类的是贝叶经,傣语称“坦兰”。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拜兰”(贝叶树叶片)之上而成。其规格有页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等四种,傣语称:兰戏、兰哈、兰合、兰别,以前三种规格的贝叶经本最为普遍。大量的佛经故事、佛教经典、傣族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都是记载在贝叶经里。纸质形一类的是棉纸经书,傣语称“薄嘎腊沙”。它是用野蕨杆削成的笔蘸墨后将文字书写在棉纸之上而成。其规格有宽面页式和连折叠页式两种。后一种傣语称“薄练”,其中以宽面页式最为普遍。傣族众多的民间叙事长诗、民间歌谣、情诗、谚语、俗语、格言、谜语以及法律法规、天文、历法、医药卫生,生产生活知识、论理道德教科书等,都是传抄在棉纸本里,当中也有少量的折叠本转载佛教经典。

对于“贝叶经”又有另外一个动人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哈尼族和汉族的人一起到西方取经。汉族把学到的抄在纸上,哈尼族把学到的写在牛皮上,而傣族则把经文刻在贝叶上。在返回的路上,过河时,他们同乘一只船,不幸船翻了,这些经文都被水泡湿。当他们把经文摊在河滩上晒干时,抄在纸上的经文均变成了鸟脚趾形状,这就成了汉族的象形文字;刻在贝叶上的文字虽经水泡过,但字迹清晰,傣家人对此感到十分自豪;而写在牛皮上的文字,经水泡后已经看不清楚了,牛皮被煮吃了,这样,哈尼族便没有文字了。

贝页树、贝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上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百越文化”。贝叶文化不单指佛教文化和贝叶经,而是泛指傣泰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内容。它(指“贝叶文化”)并不是一种史前遗存的“活化石”,也不是一种考古性质的“文物”。世俗性、普遍性和全民性是它的最基本特点。它是全民族范围内由家庭、社会和寺庙各个阶层而综合传习和传承,几乎是历史形态的“国民教育”……覆盖面实际上大于西双版纳、德宏以及云南所有傣壮民族地区,而推及整个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地区,几乎有上亿的人还在传承和使用这种文化。

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群),又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连,所以形成了一个东南亚贝叶文化圈,具有相同、相近或相似的共同特点。因而,对贝叶文化的研究是国际性的学术活动。

显示全文
与张飞无关的美食 佤族清戏的别样风情 梅山武术的起源 鄂南呜嘟 苏东坡命名的美食 “酒”这个字的由来 世界搏击高手齐聚“功夫盛典” 角逐“功夫之王” 三届奥斯卡导演 西藏有个妇女节 徽州唐模古村 记忆中的江南风韵 打击乐器堂鼓 猎虎的民族 诗人陆游的美食情结 西藏桑耶寺 浓缩大千世界 咏春拳宗掌门人 消失中的黎族女孩成人礼 大雄宝殿的“大雄”指的是什么 魏文帝垂涎葡萄酒 绝壁上的悬空村 太极宗师李经梧自传 鄂南民间吹打乐 纳西族的跑婚 朝鲜族老人的寿宴 东北的滋味 中国的传统名食 京西小故宫 北京万寿寺 澳门拳师述“方世玉五形拳” 拉祜族重要的人生“三礼” 塔吉克族的命名礼 丽江古城无城墙 说说各地的臭豆腐 德昂族也有泼水节 河南卫视功夫跨年 京城烟袋斜街的温暖记忆 鄂南锣鼓乐 三坊七巷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