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宗师李经梧自传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著名武术家、内功养生家、一代太极拳大家李经梧先生(1912年-1997年),在各式太极拳术、理论、推手方面尽得其精奥,为传统吴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正宗传人。

余祖籍山东掖县。十四岁至哈尔滨谋生。因居处简陋,难御风寒,至罹风湿症,延医无效,转而习武与疾病抗争,遂与武术结缘,至今己六十五年矣。余十七岁在哈尔滨拜刘子源先生为师,习秘宗拳,十度寒暑,晨昏不短,顽疾逐渐痊愈。武技亦有小成。后闻人云太极拳至为精妙,余心向往之。然苦无师授。后有幸辗转入京、才得遂夙愿。

余廿十七岁拜赵铁庵先生为师习吴式太极拳。赵师乃吴式太极拳传人王茂斋、吴鉴泉两位大师之亲传弟子。蒙赵师悉心传余拳技与推手,又以《太极拳秘笈》相授,遂决定余一生从武之路。

北京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设有太极拳研究会,余曾任该研究会理事。每晨到太庙练拳,又得到拳师杨禹廷先生的指点传授。杨先生拳架工整,推手手法细腻,为人正直诚恳。余敬慕杨禹廷先生之拳技与武德,于赵师谢世后又拜在场禹廷先生门下。在太极推手方面,又得到了以推手见长的王茂斋大师之于王子英师叔的悉心指点。在老师和师叔的教导下,使余打下了较为深厚的太极拳基础。

余闻陈式太极拳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在北京传艺,余仰慕陈式拳的的“缠丝劲”,再拜陈发科先生为师,习陈式太极拳和陈式推手。余除按时去陈师处习拳外.还每周二次专接陈师来敝舍授艺(旧称“教馆”),甚得陈师厚爱。口传心授,历十数载.直至一九五七年陈师仙逝而止。

国家体委提倡太极拳运动,普及太圾拳,并以杨式为基础整理出“八十八式”太极拳和“廿四式”简化太极拳。余在参与推广工作中.遂又学到了杨式拳的手法和劲路。国家体委以余之掌架,特邀拍摄了全国第一部《太极拳》科教片。

余又与友人交流互学,研习了孙式太极拳的手法和劲路。对于陈、杨、吴、孙四家太极拳,余悉心揣摩了各自的劲路,受益匪浅。有的习武者认为学拳以精于一家为善,这也许有一定道理。然而在本人来说,吴式的粘随柔化之功、陈式的缠抖刚发之力、杨式的舒放洒脱之势,孙式的灵活紧凑之巧,余均博而采之。尝有友人观余之行拳和推手,谓余:身架工整、柔韧、雄浑而潇洒;听劲至灵,应变之速,已臻应物自然之境界。此或过誉之辞,若谓得其一二,则全赖四家拳技之共同滋养也。余本原从它业,武术乃业余爱好。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国家对武术之重视,余遂成为武术专业人员。一九五六年余在北京市和全国性两次太极拳赛事中夺魁之后,受到国家体委的重视,先后安排余在铁道部、铁道学院、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市体校等单位任太极拳教练。并曾出任过北京市武术运动会总裁判和全国武术裁判。为普及太极拳,培养师资和运动员做了一定贡献。

一九五八年,受国家体委委托,由余和李剑华、李天骥、唐豪、顾留馨、陈照奎等同志共同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其中“陈式太极拳”传统一路动作说明,由余和李剑华同志执笔、由陈照奎拍插图照。完稿后因某些原因未能及时出版,此稿由顾留馨同志带走,在后来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中被采用。

在五十年代,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住院者均为县团级以上干部。为把太极拳用于医疗保健事业,秦皇岛市委决定调余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任教。余到任后,除教授住院疗养员学拳外,并办培训班数期,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普及太极拳的师资和骨干,从余学拳者逾万人,众弟子中,以秦皇岛太极拳协会王大勇和新建村武术队王凤锁出众,他们为河北省的太极拳事业发展做了不小的贡献。

一九六零年,由余口述,余的学生张天戈执笔整理了余的《太极内功》。初作为教学用内部资料,后于一九八六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而公诸于世。一九六四年余写出论文《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发表于一九六四年十月廿一日《体育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百花齐放、百废待兴。尊重知识、尊重人材的风气日盛。太极拳运动在一度沉寂之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过去从余学过太极拳的一些有成就之士,以及慕名带艺求师者,纷纷投贴拜师,余只好俯就。数年中,余在全国各地之入室弟子己达七十余人,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余退休后,常有学生来家问难求教,欣然与之切磋,兴趣盎然,绝无退休后的孤寂之感。此亦因习武得来晚年之乐趣。

显示全文
绝壁上的悬空村 魏文帝垂涎葡萄酒 傣族的贝叶文化 与张飞无关的美食 佤族清戏的别样风情 梅山武术的起源 鄂南呜嘟 苏东坡命名的美食 “酒”这个字的由来 世界搏击高手齐聚“功夫盛典” 角逐“功夫之王” 三届奥斯卡导演 西藏有个妇女节 徽州唐模古村 记忆中的江南风韵 打击乐器堂鼓 猎虎的民族 诗人陆游的美食情结 西藏桑耶寺 浓缩大千世界 鄂南民间吹打乐 纳西族的跑婚 朝鲜族老人的寿宴 东北的滋味 中国的传统名食 京西小故宫 北京万寿寺 澳门拳师述“方世玉五形拳” 拉祜族重要的人生“三礼” 塔吉克族的命名礼 丽江古城无城墙 说说各地的臭豆腐 德昂族也有泼水节 河南卫视功夫跨年 京城烟袋斜街的温暖记忆 鄂南锣鼓乐 三坊七巷在哪 京族的节庆与禁忌 古老的编管乐器 北京人何时开始吃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