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名食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兰州牛肉面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悦目色彩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而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华第一面”。

兰州牛肉拉面是中国的传统名食,它具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特征,且色香味美,誉满全国。但国内各地的牛肉面与之相比,无论是色、形、味都大相径庭,其主要原因是各地水土差异而造成牛肉面中各种主、辅料成份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国内大部分地区消费者很难吃到真正的“兰州牛肉面”。而兰州牛肉面主要成功技术的汤料只有在兰州才能达到原滋原味

兰州牛肉面,清淡、爽口、实惠、价廉。而且拉抻起来风情万象,令无论南方人、北方人还是外国朋友, 均感到奇妙无比, 不可思议!我们把它视之为面食艺术的造型表演, 实不为过。

兰州牛肉面是一种地方小吃,又成了地域文化。这种文化,靠汲取地方人文的土壤,靠大漠戈壁和强烈的紫外线,靠冷风和草灰强碱,靠伊斯兰的信仰和力量,靠这些养分的滋润和哺育,读不懂它的文化符号,绝难经营出正宗的兰州牛肉面,甚至不会吃——缺乏文化和艺术。

兰州牛肉面的面型很有些名堂。它是感性的,人性化的,十分地融通而随和。一个人要什么,性情好恶毕见。男孩子吃“二细”(稍粗),女孩子吃“细”的,中老年人又偏好“韭叶子”和“毛细”(更细的);文化人知识分子爱吃“细”的和“韭叶子”,工人、军人和猛汉却偏爱“宽”的甚至“大宽”(二指宽)……而且兰州人吃牛肉面要哪一种已印入潜意识,少有改变。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造就了牛肉面的种种面型,而多样的面型又塑造着兰州人的涵养和性情。“毛细”是温柔,“头细”是随和,“二细”是阳刚,“韭叶子”给你平静,“宽的”给你豪放,“大宽”让人威猛武野……如若女孩、老人改吃“大宽”,男孩、莽汉改吃“毛细”,准会阴错阳差。

显示全文
东北的滋味 朝鲜族老人的寿宴 纳西族的跑婚 鄂南民间吹打乐 太极宗师李经梧自传 绝壁上的悬空村 魏文帝垂涎葡萄酒 傣族的贝叶文化 与张飞无关的美食 佤族清戏的别样风情 梅山武术的起源 鄂南呜嘟 苏东坡命名的美食 “酒”这个字的由来 世界搏击高手齐聚“功夫盛典” 角逐“功夫之王” 三届奥斯卡导演 西藏有个妇女节 徽州唐模古村 记忆中的江南风韵 京西小故宫 北京万寿寺 澳门拳师述“方世玉五形拳” 拉祜族重要的人生“三礼” 塔吉克族的命名礼 丽江古城无城墙 说说各地的臭豆腐 德昂族也有泼水节 河南卫视功夫跨年 京城烟袋斜街的温暖记忆 鄂南锣鼓乐 三坊七巷在哪 京族的节庆与禁忌 古老的编管乐器 北京人何时开始吃辣椒 最后的“蝴蝶部落” 独龙族纹面女 中国四大名亭之爱晚亭 过桥米线的美丽传说 圣洁的西藏“沐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