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壮族是文山州的土著民族。据史籍记载,壮族先民属古代的滇濮,是句町濮人的后裔。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文山州的多处出土文物、洞穴遗址和崖画证实,这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就是壮族先民生息的摇篮。商周时代前,壮族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稻作文化。壮族称稻田为“那”,壮族人民热恋“那”,把自己世代定居村落美称为“那勒”(船型田)、“那弘”(王、皇田)等,仅文山州以“那”命名的村落就有518个。

壮族先民早期曾经历母系氏族社会,壮语称“乜弘”制时代;随后经历父系氏族社会,壮语称“布弘”制时代;继“布弘”制后又经历“布版”寨老制社会。春秋战国时文山州属楚之牂牁;汉时受诏封在今广南县立为句町国;唐代属岭南道、僚子部;宋至元代属广南西路;明至清代属云南行省广南府。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居地各异,造成壮族称谓多达30多种,语言也有差异,壮语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区。文山州的壮族可分为侬、沙、土三大支系,侬支系和土支系操南部方言,沙支系操北部方言,现有人口993591人(2003年)。

文山州壮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壮族人民在水头及河滨泽畔建寨而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淀了一套丰富完备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集其精萃有:崇拜并保护森林的“生态文化”;以稻作生产维系民族生存的“那文化”;承传文化古籍的“麽文化”;创造并承传至今的“铜鼓文化”;人神共娱的“节日文化”;以歌代言的“歌圩文化”;以壮锦为特色的“服饰文化”;用糯米加工的“美食文化”等。

铜鼓文化:文山壮族古籍记载,先民早在“乜弘”制时代就冶炼铜铸铜器了。今壮族人民仍承传祭祀铜鼓、跳铜鼓舞等活动。壮族对太阳、蛙、鸟、“额”神、天地水、葫芦、水牛、铜鼓等崇拜,在铜鼓上有纹饰记载。铜鼓的生产、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生产出的铜鼓,虽有异族争夺、交易和承传使用的历史过程,但是,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文山全州共发现铜鼓138面,位居云南之首。而且,铜鼓分类中的8个类型,在文山州内均有发现,这不仅在云南省,而且在全中国以及东南亚诸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经专家论证:“云南文山极有可能是世界铜鼓起源地之一。”

歌圩文化:壮族人民是伴歌而生,踏歌而逝的民族。少妇婚后怀孕,有古朴的安胎歌;怕流产,有神秘的保胎歌;婴儿出世,有祝福歌;小孩学说话,先教优美动听的儿歌;平凡的生活对话,语言如歌;谈情说爱,有深情依依的情歌;节庆酒宴,有荡激山河的对歌;寿终,要以歌送葬。每个人的一生都沐浴在诗歌的海洋里。年逢三月花街、陇端街,有数千人参加赶街对歌活动。

壮族以生产稻谷维系民族的生存繁衍,千百年来,造就了壮族人民开放、宽容、坚韧、好客的性格。

显示全文
彝族礼仪习俗 香格里拉藏区风情 罗平彝族的“送客菜” 拉祜族民间音乐舞蹈 佤山人头桩 佤族刻木记事 苗族芦笙和芦笙舞 威信牛灯 昭通穆斯林生活 李家山青铜文化 香格里拉的宗教文化 砍牛尾巴 哈尼族习俗 彝族食俗 德昂族服饰 脱鞋习俗 通海迎春花街 佤族木鼓 桑略卓散节 傈僳族丧葬 傣族节日 招魂与丧葬礼仪 名目繁多的赕佛与祭佛 共戴马樱花同庆插花节 易门二月二会戏 玉溪米线节 玉溪花灯 傣族民间音乐舞蹈 佤族打歌 云南大理鸡足山朝山会 壮族家庭婚姻 布依族的家教 弯扁担木打杵 傈僳族节日 纳西族节日 黄厘和黄敢 万人开赶云南“最牛街” 大理“三月街”开幕 大理绕三灵 金秀瑶族村民以传统习俗庆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