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地区各县均有哈尼族,以墨江、江城、普洱、镇沅居多,哈尼族支系中有碧约、布都、卡多、切弟、援尼;布孔、腊米、阿木、西摩洛等。民居住房普遍是茅草房,舂土为墙,栗树干做柱子,房据低矮,可抗风和增加室内温度,碧约人、阿本人多住此种房。腊米入、西摩洛人的民居为落地式鸡罩房,分内外两层和走廊、茅草顶。援尼人多住茅草房,用泥巴拌草茎糊为墙,有前后两道门,后门只准本家妇女出入,外人不得擅自进出。布都人的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和土掌房,土掌房用土坯支砌为墙,木柱穿斗屋架,屋顶用圆木间隔分档,上铺竹笆或木棍,再垫革或树叶,最上层填泥土而成,有一层或两层楼确度的,防风防火,冬暖夏凉。布孔人也住土掌房,为防侵扰而喜欢四五十户聚居一起,且房距很近。
哈尼族的服饰各有特色。碧约少女身着左衽长衣,穿裤子,头戴钉有银泡的六角小帽。举行婚礼时,由姑母取下小帽,将长辫盘结于头顶,用木梳卡紧再用长巾包裹而成少妇之装。腊米妇女头饰为桃红印花布镶黑布做成,四角缀玻璃珠组成花边。婚前包头巾,花饰翻在外,婚后头巾折小.黑布翻在外。衣服有无袖短衣和长袖衣两种,土布料,胸部缀有银泡、银铃,腹部镶三角形银泡。以银币为纽扣或布制排扣;腰系布带,拖在臀部,俗称“披秋”,婚后取下。胫部用黑色绑腿布缠包,佩银耳环、银手镯。爱尼妇女未满18岁时,头戴绣花无檐帽,帽沿绣花纹,其余部分钉有大量银泡,银响铃,帽顶插几束飞禽彩翎;衣无领,衣襟和背部刺绣图案,下身穿百褶裙,腹部以下套护腿。18岁以后视为成人,婚后脱去花帽,改为包头,即用一件特制的外衣做包头,平时作帽,冷时作衣,佩戴银耳环手镯。胸部衣上钉有大型银牌胸罩。布孔少女头包彩色头巾,上镶钉银泡,巾上盘彩色毛线形成流苏状;身穿细蓝布满襟衣衫、胸佩大银牌,脖系彩珠项链.穿短挡紧腿裤,腰系绣花彩带,小腿套绣花护套,佩银耳环,戴银镯玉镯。婚后去掉全身彩穗,后腰系一块青布“批迟”,表明已婚身份。
哈尼族的婚丧习俗各支系间略有区别。碧约人婚姻盛行姑表婚,姑娘长大后要征得男家同意后才得嫁给外人。卡多人的婚姻也如此。为姑表舅婚,缔结婚约以父母包办为主,结婚时,当娶亲人进入女方的毫巴门时,女方要组织年轻人用“橄榄迎亲”,意思是用檄榄把娶亲人身上带着的邪魔打跑掉。腊米人的舅家有优先择亲权,结婚接新人时,新郎在媒人、陪郎和锣鼓手陪伴下,打着锣鼓,唱着调子到姑娘家,新娘由长兄背出家门,要边哭边唱“切妞都耶”(女儿调),向父母兄长讨嫁妆,其实主要是倾诉离别父母家乡的苦衷。爱尼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夫死,妻子不可改嫁,妻死,夫可以另娶,婚姻较自由,无姑表舅婚约束,可由男女自己寻找夫妻。
哈尼族的丧葬习俗,碧约人当老人去世时,鸣枪两响向寨人报丧,亲友和邻居们来帮治丧。尸体入棺后要杀一只“装棺鸡”,要杀“送葬牛”、“送葬猪”祭奠,祈求死者把“福气”留下,用衣襟做兜状,接一些牛临死时拉出来的屎尿回家放在粮食堆上,认为接得了死者福禄。切地人去世者的尸体入殓前要洗澡剃头,死者牙齿还齐全的要拔掉一颗,否则会“克着”后代人。棺材要用茅草火燎过,意思是把活人的魂撵出去。爱尼人行火葬,择坟地的方法是先抛掷一块铁,在铁落处挖坑下葬。布都人的葬礼比较隆重,尸体要在家里停放三晚上,要请“嫫庇”(宗教祭祀者)为死者开路,唱《迫魂调》,理葬时,由长子拿生鸡蛋从头顶往后丢,鸡蛋烂处即可埋葬。布孔人盛行土葬,死在异乡的火化,不垒坟。西摩洛人亦行土葬,请看风水地理的人择坟地,家内请贝母念咒语,一伙静听追魂调,堂外一圈由另一贝母领唱摸搓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