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风俗介绍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藏北人热情开朗,豪放大方,乐于助人,特别能歌善舞,歌声悠扬,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尤以踢踏舞、锅庄舞最富民族特色。献哈达是最崇高的礼节,每当遇到婚喜、节庆、迎送宾客、拜会尊长、朝佛拜像、送别远行等有献哈达的习惯。磕头也是一种礼节,一般用于朝拜佛像、佛塔和佛堂等佛事活动。主要节日有藏历年和赛马节。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藏历正月初一很早就起来,换上新做的服装,摆上"切玛"(用一个雕刻十分精细的木盒,里面装满糌粑,象征丰衣足食),"退"(用酥油、奶渣、红糖、面粉等做成的糕点),果品等节日食品,互致新年的问候,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牧民还要在羊圈周围摆上冰块,预祝新年风调雨顺,牛羊肥壮,六畜兴旺,吉祥如意。每年八月的恰青(夏季)赛马艺术节,热闹非凡,区内外的游人商贩云集藏北,专程来参加赛马节的外宾也越来越多。草原牧民白天观看勇士们赛马、马上射击、马上拾哈达等各种马术表演,以及丰富多采的文艺演出,晚上则聚在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跳舞,使整个草原成为五光十色、欢声笑语的不夜之地。

由于地广人稀,婚姻方式较为简单,成婚多以自由恋爱为主,有女嫁男方,也有男嫁女家的。在形式上还是尊重父母意见,请亲友做媒,谚云:部落之事首领定,子女婚事父母定。婚礼规模取决于双方的家境,所谓"豪门狮对虎,富翁财对财,穷人背对背"。迎亲那天,双方家庭都要举行煨桑仪式,以祭故土神灵。出发时首先要向西南走,牵马人手拿九宫八卦图开路。迎娶人家在帐绳上挂上哈达,帐门两侧各放装满干牛粪的袋子和盛满鲜奶的奶桶。在新人下马处铺一块洁白的毡子,上面用青稞画一个吉祥的符号。迎至帐前,先由盛装的年轻妇女向来人敬献"切玛"和青稞酒,迎入帐内入座。再向两位新人献上吉祥饭"卓玛折司"(油拌人生果饭),尔后由亲人和来宾向新人及父母、贵宾敬献哈达,并献上相应的礼物。男女双方亲友各派出一位能说会道的人,争相夸耀各自的主人公,将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然后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一般婚礼只进行一天,也有长达三天的。在一个月内,新婚夫妇要回娘家小住几天,并举行规模不等的庆宴,婚礼到此才算结束.

丧葬根据死者身份分为许多等级,高贵的人和世系活佛等德高望重者死后,一般火葬;大活佛及在民间有很高威望者死后,一般法体塔葬;被射杀砍死的人或因传染病死亡者均实行土葬,但有分别的墓场;幼童夭折实行石棺葬、罐葬或土葬。除此之外的亡者皆行天葬,即将遗体分解后喂秃鹫,天葬台都有专职的天葬师。人死后先要请高僧大德占卜算卦,确定出葬的日期和时辰,停尸三到七天,出殡前划白线,以示灵魂送出,上路时必须先向西南行走。丧葬佛事十分隆重,请喇嘛念诵经文,以超度亡灵。并要做好卜卦所示的各种佛事活动,迎设超度佛像、朝拜庙宇、进香施财。藏北牧区如遇丧事,不仅家人哀悼,而且全村乃至全部落的人都为其举哀,亲朋好友送钱送物慰籍家属。家人在一年内不梳洗打扮、不喧哗谈笑、不事娱乐活动。家境好的在周年内每月做一次法事,周年日,用二至五天搞一次周年丧葬礼祭,修佛念经,洗发更衣,以示解哀

显示全文
阿里节庆活动 昌都当地禁忌 母亲怀抱中的碧玉湖 西行格萨尔故里 米林民族建筑 藏族主要节日 那曲地区饮食特色 日喀则的新年 青稞酒悠悠飘香 天葬之谜 羊卓雍错边的猎狼仪轨 日喀则林卡节 昌都赛马节 萨迦金刚节 西巴村煨桑节 林芝民俗节庆活动 那曲赛马会 迥巴藏戏 波密人的待客方式 山南地区重大节庆介绍 西藏的舞蹈文化 朗县望果节 西藏那曲 藏佛教的渊源 萨嘎达瓦节 巴尔曲德松珠节 西巴斗熊节 苯日神山拜鹰节 昌都萨列节 昌都地区饮食特色 湘巴藏戏 西藏山南门巴族民俗风情 工布地区民族文化 工布新年 日喀则地区饮食特色 独有的马上摔跤 大昭寺仙女节 珠峰文化旅游节 扎什伦布寺夏季法会 纳木错转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