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葬之谜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天葬,由于不被人们了解,它常给人一种神秘的恐怖。天葬是藏族同胞最普遍采用的丧葬方式。天葬,简言之就是把死者的尸体送到特定的地方处理后喂老鹰。

一个人死后被背上天葬台,把身体的全部奉献给大自然中的鹰鹫才算是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这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残酷”,但藏人反问我,你们土葬时把人的尸体埋于地下,任其一点一点腐烂,那不是更残酷吗?我无言以答,入乡随俗,得知去天葬台有许多的限制时,我只得求助于在西藏工作的朋友。

有关西藏天葬的由来,目前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西藏一年内大部分时间为冻土层,坚硬难掘且又因树木稀少难以棺葬,便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天葬形式。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是天葬与佛教教义相吻合。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经中就有“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况且,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

天葬台呈长方形,东西朝向,由一块块厚实的长条形方正花岗石毛坯垒成,西侧有一根碗口粗的石柱,石柱上系着一条哈达,大概是固定死者头颅之用。东侧并列着两块高出天葬台基座约50厘米的大石头,其中一块石头上还置有一把斧子,西侧山坡上散放着尖刀、利刃之类,是天葬师行天葬时用的工具,开葬台上血迹斑斑,透着几分阴森。

天葬自然有其特定的程序,朋友边抽烟边介绍道:人死后,天葬师首先要将死者脱尽衣裤,把死者的头部弯到膝盖处,使之蜷曲如初生婴儿状,再用白布包裹尸体,放上一条哈达,这样做的意思是生如斯,逝如斯,使死者以新生儿的姿态进入新的轮回。星期天是不能上天葬台的,那样会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一般送死者上天葬台以星期一、三、五、六居多,时辰多择在清晨四至八时太阳未升起之前。一个天葬台每天约天葬一具至二具尸体。

大约8点左右,我和同行的朋友退到离天葬台100米以外的一个包下,远处看见天葬师正背着一具用白布裹的尸体向天葬台走来。

到了天葬台,见天葬师首先用随身携带的牛粪生火,火燃着后敷上糌粑,青烟袅袅,直上云天。之后,天葬师盘腿而坐,诵念超度经文,手摇卜朗鼓,吹起人骨做的号子,伏于周围群山之中的鹰鹫得到鼓号声,便纷纷腾空,盘旋于天葬台的上空,陆续降落在天葬师周围,围成一个圆圈,静静地注视天葬师的一举一动。

天葬开始了,只见天葬师打开裹尸包,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天葬台上,头部用哈达固定在石柱上。第一刀落在背上,先竖三刀,后横三刀,意思是:“安息吧”接着肢解四肢,割成小块,取出内脏,待这些处理停当,天葬师就向周围的鹰示意。得到天葬师的招呼,鹰鹫纷纷上前,不多时,所有的肌肉和内脏都被子吃得干干净净。天葬师再把余下的骨头砸碎后,拌以糌粑,捍成团团,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后扔给鹰鹫,直到没有一点遗漏。做完这一切,天葬师就到山下去洗手和刀具了,整个天葬过程宣告结束.我看了看表,指针正指在9点30分,也就是说,完成一次天葬最多不超过2小时。

显示全文
羊卓雍错边的猎狼仪轨 日喀则林卡节 昌都赛马节 萨迦金刚节 西巴村煨桑节 林芝民俗节庆活动 那曲赛马会 迥巴藏戏 波密人的待客方式 山南地区重大节庆介绍 羌塘恰青赛马节 日喀则藏历年 西藏酥油花灯节 珞巴民风 日喀则风俗 林芝沐浴节 僜人奇风异俗 米林民族节日 强巴林寺酥油花灯节 昌都央勒节 青稞酒悠悠飘香 日喀则的新年 那曲地区饮食特色 藏族主要节日 米林民族建筑 西行格萨尔故里 母亲怀抱中的碧玉湖 昌都当地禁忌 阿里节庆活动 那曲风俗介绍 西藏的舞蹈文化 朗县望果节 西藏那曲 藏佛教的渊源 萨嘎达瓦节 巴尔曲德松珠节 西巴斗熊节 苯日神山拜鹰节 昌都萨列节 昌都地区饮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