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徘徊在音乐殿堂之外,像一个懵懂的孩童,对音乐一窍不通,而且拒绝接受时下满街巷流行的歌曲,一直把自己放牧在没有歌声的草原。
《论语。述而》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听一曲韶乐,惊叹天下竟有着如此美妙的音乐!以至于吃肉都没有味道。我想,那一定是音乐的魅力。
我的一位朋友是搞音像的,打电话给我,说是他弄了一盘制作精美的VCD送我,正宗的侗族大歌,在贵州黎平拍摄制作的。
黎平县位于贵州东南部,地处黔、桂、湘三省交界,是全国最大的侗乡,人口约近48万,具有浓郁的侗族风情和独特的侗族历史文化,侗族大歌更是振聋发聩。1986年,黎平县6位侗族姑娘走出国门,参加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登上世界乐坛,举世闻名;2001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也特意安排了侗族大歌,让国人一睹了风采。可见,侗族大歌已不再是待字闺中了。
2000年国庆前夕,黎平举办了规模宏大的首届鼓楼文化艺术节,其中侗族大歌比赛占了很大的比重。
黎平的几位朋友好客,特意安排了一顿风味极佳的牛瘪,盛情难却,他们用比脑袋还大的瓷碗盛酒,一不小心我被一碗碗的泡酒摞翻了。第二天爬起来已是日上杆头,当然,开幕式那热烈的场面错过了。
我浑身疲惫地走向黎平县民族师范主会场时,黎平古城那凸凹不平的街道已涌满人群,热闹非凡,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进入黎平县民族师范,就看见了一座刚修建完毕的鼓楼,鼓楼前台就是歌台了,偌大的操场上人头攒动。我们去得晚了,隔得较远,歌台的场面看得不太清楚,只隐隐约约地听到音箱里传来遥远模糊的歌声。
朋友扛着相机硬是拨开人群把我拉到歌台旁边,虽说是接近深秋,但还是热不可奈,我躲开朋友跑到学生宿舍三楼。位置高了三层,远离了熙攘的人群,歌台场景倒一目了然,颇有些俯视的感觉。
操场上不下千人,有不少扛着相机背着大包的外国友人,都在翘首等待侗族大歌的开始。演出前,整个会场显得安静、庄严,又觉得神秘。
侗族大歌比赛开始,只见一群穿着富有民族特色盛装的青年男女陆续走上台来。青年男女一律裹着新的头帕,黑得贼亮的对襟衫,一束腰带匀称束在腰上,这种打扮使他们精神而又风流倜傥。姑娘们更是艳丽,银饰品烁烁生辉,那刺绣精致的裙裾把侗族姑娘映衬得花枝招展,统一是尖而软的布鞋。他们迤俪迈上歌台,分两列站齐,面容极其虔诚,有如教堂般的庄严,顿时台下鸦雀无声。我是第一次见这种场面的歌唱,被他们的感召力和气势慑住。
雄浑的木琴声铮然响起,恍若深谷般传来,打破短暂的喘息,有如久远而旷古的召唤,恍然之间,这个民族筚路蓝缕、披风斩浪,那粗犷原始的赤脚而舞,从远古时代艰辛的跋涉而来了,我的思绪引入遥远深邃的记忆和遐思中。就在这木琴声的呼唤之下,起伏的群山苍渺的森林鼓起瑟瑟的涛声,由远而近,飘渺的低吟浅唱仿佛从天而降,由朦胧而清晰,在朦胧和清晰中又分明有虎啸狼嚎猿啼,又似百鸟鸣春。同时还有小桥流水江河怒啸,台上那十多位侗族汉子和少女演绎着神秘了千年的侗族大歌,侗族祖先的艺术得到再一次升华。整个场面没有专业的指挥,看似凌乱,但乱得有规律,纯粹的地道的民间合唱。这动人的旋律,深远的、无穷尽的诉说,是侗家人几千年的智慧和劳动的融合,使之达到和谐。这就是1986年,黎平的6位侗族姑娘在法国巴黎更乐剧院让洋人拍案叫绝的侗族大歌?我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