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迭部古老的彩陶文化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迭部,藏语意有三种,一为“大拇指”;二为“山峦高低错落有致”之意;三为“无旨不得返”(迭部部分藏族原为吐蕃戍边部队后裔)。现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名。

迭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至南秦岭西延部的过渡带上,早在4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浅海环境,随着地壳的变动,形成了山峦叠嶂的景观。7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该县洛大乡崔古磨村出土了石杵,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迭部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同时,考古工作者在然闹(迭部县城郊区)古城墙的残垣夯土层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时期的彩陶片、彩陶罐。1998年,在开挖县汽车站营业楼地基时,在距地面5米黄土层与沙石层的结壤处挖出了3个彩陶罐,紧接着在旁边的石穴中发现了6个完整的彩陶罐和一具无头骨的尸骸。几个彩陶罐上都有人体及着装腐烂后的痕迹。这座不大的石板棺墓是由大小不一的石板砌成的。石板都是当地盛产的石料。由于土沙松动,石板块已发生错位,向内倾斜。在全国首次文博单位基本情况普查中这几件彩陶罐被带去鉴定,经专家鉴定为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距今有4000—5000年,是国家一级文物,并称,如此精美的彩陶作为墓葬品在甘肃境内实属罕见。

据了解,迭部石板墓中的彩陶,在马家窑彩陶发展类型上又属马场式,通体高24厘米,口径5、7.5、7厘米,底径6、6.5、6.4厘米不等,腹宽17.5、18.5厘米,壁厚0.5厘米,短颈阔肩,肩逐渐下滑,平底。黑彩在颈部绘出3条环状纹,在阔肩上又绘出弧线交织而成的网纹。从其尺寸看尽管没有严格的度量标准,但几个彩陶通体高、颈高、壁厚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表明,度量观念已产生,并运用于制陶。

从这几件大小不完全相等的彩陶上我们可以得出古代制陶的有关信息。从其数量看,制陶已开始了批量生产阶段,而且,这几个彩陶罐内根本没有盛过任何东西的痕迹,刚从窑中烧出似的。是专门用来做陪葬品的,表明当时彩陶已成为广泛的生活用品,并且产品数量丰富。从研究中我们知道,早期人类社会,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死了,一般没有陪葬品,有社会地位的人才有陪葬品,而且男女有别。男的一般为石器等,女的为陶器等。新石器晚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父系氏族社会始期。

形状上,它已完全摆脱了早期陶器与物的区别,面且器的功能和作用向与适应人类活动方向发展,如上部为“颈”状,有利于手握、拿移等。底部与地面的接触面缩小,鼓起的部分(如内装满东西)也不会发生倾倒现象。还有一点,在水中更加适合倾斜灌水。几何重心也把握的十分准确。倒过来看又象是人的头颅。(此墓中人体遗骨没有头颅)。饰纹上,没有早期文字的含义,也没有鱼、禽、鸟、兽等自然动植物的形态,更没有人的形状。而是纯粹的环形、网状等几何形状,是纯审美意义上的符号,表明了人类的审美观念已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自然过渡到社会,从天然到人为。制作工艺技术上,迭部石板棺墓中的彩陶制作工艺反映出当时制陶的最高水平。原料,以红质细泥浆为主的用料。描绘的黑彩只是在红质泥浆表层一抹就成,彩绘手法简练、现代。从彩陶表面和内部的光滑程度看,也完全克服了早期陶罐质地不均匀,粗糙不光滑等缺点,不论是罐内不是罐外,光滑、质地均匀,没有手触礁痕迹,制作上已十分讲究,从一定程度上讲,已摆脱了完全手工制作,而且使用了简单的辅助工具。

迭部地处内陆腹地,在这里曾生活过氏、羌、戎等氏族,也生活过羌、吐蕃、汉等民族。特殊的地理位置,氏族、民族的相互融合,使其古文化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石板棺墓及其彩陶的发现和出土,对进一步研究该地早期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显示全文
碌曲藏族礼仪 碌曲传统节庆日 碌曲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碌曲藏族服饰 碌曲传统藏族婚礼 潇洒秀丽的藏装“曲巴” 十八神庙和西番十八族 临潭元宵节万人拔河习俗 甘南习俗少女上头 莲花山花儿会 舟曲婚嫁习俗 舟曲家庭传统 舟曲藏族服饰 舟曲藏汉民族主要禁忌 康乐筵席曲 穆斯林的“斋戒”习俗 积石山五月端阳 积石山民歌花儿 积石山宗教活动 积石山民居民宅习俗 甘南别开生面的“南木特”藏戏 甘南七月法会 甘南九月法会 甘南佛像艺术 甘南燃灯节 甘南壁画艺术 甘南唐卡艺术 甘南拉卜再 甘南嘛呢达日觉 甘南藏族民间性宗教习俗煨桑 妙趣横生的舟曲松棚灯会 甘南欢乐的朝水节 甘南正月法会 永靖西山的赛马和射箭习俗 精美的永靖木雕 孔子后裔中的穆斯林 黄河三峡休闲渔业唱大戏 积石山东乡族婚礼趣闻 积石山正月秧歌正红火 积石山羌笛新韵"咪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