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羌笛新韵"咪咪"曲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每当春暖花开、杨柳吐翠、鸟飞莺啼的时节,到积石山乡间走一走,或是田野里,或是牧野中,或是乡间小路上,你常会听到一种清脆悦耳、欢快悠扬的类似用笛子吹出的小调和"花儿"曲。在春天的原野的那种氛围里,那种韵味,那种旋律,会让你神迷心醉;听一次,那种清纯、优美的音乐会永远萦绕在你的耳边,这就是积石山汉、回、保安、东乡、撒拉等各民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乐器--咪咪。

咪咪,也叫"荜荜",民间微型吹奏乐器。这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因源于古羌族,因此古人称之为"羌笛"、"羌管"。据甲骨文考古发现,河湟地区自传说时代就有羌人生活,至夏、商、周、秦、汉时,羌人活动十分活跃,很长一段时期,羌人是这里的主人。《西汉书·西羌传》载:"河关(在今大河家)之西南,羌地是也"。很清楚,今积石山县境是羌人生活的地方。关于"羌笛",汉朝马融的《长笛赋》对其民族属性、音响特点、制作材料及方法作了详尽、形象的描述,其赋云:"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巳。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空通洞之,裁以当 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出后,是谓商声五音毕"。"羌笛"从原来的"故本四孔"经过不断发展,变成现在的样子。汉以后,从文人墨客的诗作中我们常常看到关于羌笛的诗句。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出塞》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云:"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明许遂和鲍承荫的诗直接描写了河湟地区吹羌笛的风情。许遂诗云:"河湟春色澹疑水,三月寒风满郡楼。羌管一闻折柳曲,始知征辔在边头"。御史鲍承荫诗云:"河湟落叶正清秋,雨露萧萧满戍楼。羌笛数声归路远,梦魂时彻五云头"。

咪咪,有单管和双管之分。单管其实是一支短笛,是用一根约五寸长,小指般粗细的空心竹(木)管做成的,管上用铁丝烫上五个眼儿,再用囫囵蜕杨柳、柠条、丁香、毛刺之嫩枝皮,做成哨子,放进竹管,嘴吹指弹。也有用树叶卷成哨子的。双管是用彩色丝线把两支单管并排扎在一起而成的,形似排箫,管下端吊两个装饰性的红丝线穗子。咪咪发音清脆、明快、柔慢、圆润、细腻,能发徵、羽、宫、商、角五音,常用来吹民间小调和"花儿"曲。用咪咪做"花儿"的伴奏乐器,二者相得益彰,别有情趣。流行最广的咪咪曲有《山丹红花开》、《马五哥与尕豆妹》等。(《积石山史话》董克义)

显示全文
积石山正月秧歌正红火 积石山东乡族婚礼趣闻 黄河三峡休闲渔业唱大戏 孔子后裔中的穆斯林 精美的永靖木雕 永靖西山的赛马和射箭习俗 甘南正月法会 甘南欢乐的朝水节 妙趣横生的舟曲松棚灯会 甘南藏族民间性宗教习俗煨桑 甘南嘛呢达日觉 甘南拉卜再 甘南唐卡艺术 甘南壁画艺术 甘南燃灯节 甘南佛像艺术 甘南九月法会 甘南七月法会 甘南别开生面的“南木特”藏戏 甘南迭部古老的彩陶文化 积石山载歌载舞宴席曲 永靖的傩文化 龙华撞钟 龙华庙会 上海桂花节 是什么让中洪村有如此大的魅力 上海国际茶文化节 上海婚礼风俗 上海金山生育习俗 旗袍的演变和旧上海妇女时装 上海行帮隐语习俗 浴佛和诵经法会 清明出会 张灯猜谜 龙华晚钟 上海传统习俗面面观 海上画派 海派文化 为什么松江是上海之根 上海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