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服饰风采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从现存资料看,先秦楚人喜穿彩衣,上层人物的服饰尚红色,多用色彩浓艳,光亮度好的朱砂染成。织品大致有纱、罗、绮、锦等,但苎麻织品是楚人的主要衣料。战国秦汉时期长沙地区的纺织水平已达很高程度。长沙发掘的1号晋墓墓券载有“衣”、“衫”、“”、“裙”、“糯”、“手巾”、“斑头履”、“白布大巾”等衣物50多件,纺织品40多种,当时的布仍是麻布。自五代时棉花传入湖南后,棉布才成为长沙居民的主要衣料。

至明初,仍“衣多布帛”,后期,有的则“绮遍体”。前清时长沙的衣被布料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棉布,俗称土布、大布或粗布。青蓝布经染坊踩石加工,硬挺平滑,油光发亮,未下水时十分美观,所以非万不得已,新衣是不轻易洗水的。浏阳北乡是棉布之乡,从幼女到老妪悉善纺织,有的男子也会纺织,所产彩色格子布,美观大方,远销他乡。浏阳又是夏布之乡。夏布洁白如银,质细轻便,穿着凉爽透汗,经久耐用,深受国内外欢迎,在明代即被列为朝廷贡品,历来有杭州纺绸换浏阳夏布之说。清末以来,洋纱洋布日多,穿着日见华丽,但土布衣服仍以透气、贴身等优点为乡下人所喜爱。清代,士绅一般着长袍,有单袍、夹袍、棉袍、罩袍之分,都从领下沿右侧开襟,订一串布扣,古称“右袄”。外出罩马褂,戴缎帽,所谓长袍马褂绅士风。富家女子喜着大襟绣花衣,系百榴裙和统裙。农家女子多穿粗布大襟衣,腰系围裙或抹裙,有的头裹方布,多为青蓝色,也有印花布,即在蓝底大布上印以白色或彩色的花鸟图案。劳动汉子多穿粗布大襟短衫,有的系围裙或腰裙。所谓围裙,相当于现在的工作服,既可挡灰保洁,又可紧身御寒。不论男女,均穿大裆圆头裤,又叫折头裤、高头裤。老幼着布鞋布袜,雨雪天外出穿木屐油鞋。农夫雨天作因穿蓑衣、戴斗签,上山劳作或远涉担脚穿草鞋。

民国时,虽还有“体面人”穿长袍马褂,但城镇男子时兴中山装、西装和皮鞋。女士则穿旗袍,蹬高跟鞋,女学生穿短衣,系短裙。竹布、士林布、棉绸、哗叽等日益增多,套鞋渐取代木屐油鞋,线袜、纱袜取代布袜。乡下仍以土布衣裳为主,男子穿大襟衣的日少,穿对襟短衫(俗称“父母装”)的日多。人们在穿着上笑脏不笑旧,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般人家,每人冬夏仅做一两件新衣,对于布料稍好(如士林布)的遮面衣,则百般爱惜,只在喜庆日子或走亲戚时才露一露,事过马上折起。这样的遮面衣,何止“新三年”,有的要“新”半辈子。

显示全文
湘西民俗风情 侗族的三朝盛宴 瑶族文化 永州习俗 薅草锣鼓 湘潭民俗之接忙客 桃花源风俗以石订亲 “六月六”覃垕晒皮 怀化民俗文化之洪江习俗 永州人待客习俗 湖南民族歌舞 湘乡民俗之春节禁忌 侗乡文化一精品――侗戏 湖南人吃米粉 侗族文化 益阳民俗之龙舞 武陵源节庆活动 郴州风土人情 苗侗族斗牛斗马旅游艺术节火爆高安 草鬼婆放蛊 湘潭湘乡民俗之赛龙舟 张家界土家族风情 长沙伏日吃姜的习俗 长沙花鼓戏 湖南民俗六月六 赶边边场 湖南—春节习俗 侗乡鱼俗 洪江与郑板桥 张家界土家姑娘哭嫁习俗 新婚夜炒油茶 湖南人的待客礼俗 湘南立夏吃蛋习俗 凤凰土语 通道侗乡――村寨习俗 梯玛神歌 “炎帝陵祭典”官方祭祀 湖南喝凉药茶习俗 常德花鼓戏 桃花源古人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