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族歌舞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土家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摆手舞起源于远古时代,明清时期尤其盛行。摆手舞又名“社巴”,整个活动以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祭祀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舞亦为一种古代战舞,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长士气。跳摆手舞时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时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境生动。

梯玛神歌

梯玛,土家语,俗称“土老司”,意为“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调年摆手”敬神祭祀活动,都由梯玛一手执掌,祭祀过程中梯玛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玛神歌”。 梯玛神歌的音乐旋律源于远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而其舞蹈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梯玛神歌渊源久远,精深博大,它通过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开荒斩草、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间万物、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甚至生命价值、哲学世界,它深涵着音乐、文学、语言、民俗等多种学问,堪称土家族古文化的宝库。它是土家族—部光辉的民族史诗,谁破解了它深隐的“密码”,便可探寻出土家族历史的千古之谜。

土家族原始戏剧——茅古斯

茅古斯,土家语,即“浑身长毛的古人”。茅古斯舞起源于远古土家先民“阳秽避邪,禳灾纳吉”的祭祀仪式及祭奠先人、承传祖风的崇祀大典。表演人数不限。表演时,结草为服,赤体以舞。主要表现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筚路蓝缕的创世活动,被称为“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原始戏剧的活化石”。

大庸阳戏

大庸阳戏早先叫“杨花柳”,实为一种卖艺乞丐唱曲。后经教字垭犀牛潭人家覃氏一家班加工改造,渐次流传。两百多年后,已逐步完善成为行当齐全的地方剧种。阳戏语言通俗,生活气息浓。表演重做工少武打,适宜演文戏、家庭戏、悲剧。唱腔由正调和小调两部分组成,共17个曲牌,正调唱腔用真假嗓结合演唱,尾腔翻高八度,又叫“窄音”,此为大庸阳戏之主要特点。大庸阳戏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及传统剧目,在沅澧流域颇负盛名。

土家傩戏

土家傩戏源于土家族祭神的“还傩愿”,所谓“还傩愿”,就是向傩公、傩娘许愿心,还傩愿时,一般要举行祭祀仪式,唱傩愿戏。傩戏本于各地不尽相同,但必唱孟姜女故事,如《姜女下池》、《姜女晒衣》等;还要表演傩技,如上刀梯下火海、踩铧口、滚刺床等。土家傩戏舞蹈动作夸张,随意性强,且与气功结合,有着若干高难、神秘动作。唱词通俗,道白风趣,唱腔简单朴实,用锣鼓伴奏,表演道具多是牛角、司刀、神卦、开山刀等,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土家傩戏与土家梯玛跳神、茅古斯舞及摆手舞等系列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古老神奇的傩文化现象,具有突出的人类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显示全文
湘乡民俗之春节禁忌 侗乡文化一精品――侗戏 湖南人吃米粉 侗族文化 益阳民俗之龙舞 武陵源节庆活动 郴州风土人情 苗侗族斗牛斗马旅游艺术节火爆高安 草鬼婆放蛊 张家界的民风民俗 岳阳节庆活动简介 益阳民俗 凤凰古城传统的节日 岳阳国际龙舟节 侗族风土人情 湘潭民俗之供奉行业祖师 益阳民俗之猫舞 “炎帝陵祭典” 祭祀方式 湖南人的衣着 怀化民俗腌制寿鱼 永州人待客习俗 怀化民俗文化之洪江习俗 “六月六”覃垕晒皮 桃花源风俗以石订亲 湘潭民俗之接忙客 薅草锣鼓 永州习俗 瑶族文化 侗族的三朝盛宴 湘西民俗风情 星城服饰风采 湘潭湘乡民俗之赛龙舟 张家界土家族风情 长沙伏日吃姜的习俗 长沙花鼓戏 湖南民俗六月六 赶边边场 湖南—春节习俗 侗乡鱼俗 洪江与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