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古代猎弓的乐器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长期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清代失传。20世纪30年代得以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造型各异的小箜篌登上我国和世界音乐舞台,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历史悠久的小箜篌,起源于古代猎弓,是古代乐弓向古代乐器发展的最初型式。自东汉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后,曾在历代宫廷中应用,隋唐用于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高丽乐和天竺乐中。在敦煌北魏至唐宋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古代器乐演奏家们“竖抱于怀中”、用“双手齐奏”的角形箜篌,仍然保留有古代乐弓的痕迹,只是加粗了向上弯曲的共鸣槽。不仅拴弦方法简便,琴弦的数目也多为八弦。笔者认为:这就是角形箜篌中的小箜篌。而唐代杜佑《通典》所载:“二十有二(一作三)弦”和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所载“张二十五弦”,显然是角形箜篌中的大箜篌。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般多为先简后繁,角形箜篌也必然是先小后大、张弦由少及多。小箜篌一直流传到明末,清代失传,但在史籍中仍有记载。《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小箜篌,女子所弹,铜弦、缚其柄于腰间。随弹随行,首垂流苏,状甚美观。……按弦乐器可行走弹奏者惟小箜篌一种而已。”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小箜篌立于地面或置于特制琴架上。共鸣箱抱于怀中,两手分别弹奏左、右两侧弦列,演奏技巧与雁柱箜篌相同。小箜篌已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既可弹奏悠缓的古典曲调,又可演奏现代快节奏的乐曲。创作和改编的小箜篌独奏曲有《唐宫夜曲》、《梅花三弄》、《渔舟唱晚》、《思凡》、《宫女怨》和《宫宴乐》等,重奏曲有管子、箜篌二重奏《阳关三叠》、《曲江随想》和箜篌、笙、管子三重奏《凉州散》等。

显示全文
“功夫老人”带徒重育德 大红袍为什么“红” 中国首座民间“文革”博物馆诞生记 杨过发现秘籍的地方 击筑能手高渐离 中国著名的裸浴风俗 抹茶文化你知多少 秦王破阵乐 狮子头的由来 为什么素食要以仿荤食来取名 济南的蒲菜 八大菜系之湘菜 西瓜本来叫“寒瓜” 桂花与桂花酒 沱郎造酒的故事 素酒和男梅 晋商携“汾”走天涯 茶叶入膳好味道 南北“说”面条 大同古镇游记 新疆手抓肉 古镇里的菊花宴 “菊城”小榄 笛子的种类 吃的是一种情怀 神秘的木里藏戏舞蹈 谁坐枕头谁当家 丝绸路上的压缩饼干 故宫到底有多少间房屋 孔子听音乐可辨容貌 “花酒”的N种吃法 古老婚姻史诗 最早走出国门的武术流派 神秘广寒诱嫦娥 北京烤鸭祖籍非北京 杨氏太极拳溯源 西藏酥油花灯会节 唐代女歌手何满子 瑶族招郎习俗 葬者为百年前屠村惨案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