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木里藏戏舞蹈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落在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北部的木里大寺,是木里众多信教群众心灵皈依的所在地,这里每年都要举行三次藏传佛教金刚神舞表演,俗称跳神,藏语叫“杜基嘎尔”。它是木里藏区藏传佛教大型佛事活动中最吸引人,最独特,最具有浓郁的藏族地域性文化色彩的舞蹈。

杜基嘎尔的起源

据藏文史料记载,公元8世纪中叶,当时的吐蕃藏王赤松德赞,为迎请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入藏传教,并倡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齐全的藏传佛教寺院桑耶寺,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莲花生和寂护大师根据佛祖释迦牟尼所弘扬的密宗四部中有关金刚舞的内容,组织举行了神舞,以驱鬼酬神,为寺院举行隆重的开光典礼。后来这些舞蹈经过萨迦工噶宁布、萨班贡噶坚赞和宗喀巴大师等的相继改进,逐步在西藏各大寺院以弘法的形式传播延续至今。

杜基嘎尔于公元1584年第一世木里香根活佛桑杰·松赞嘉措,在木里传播黄教格鲁派教义时传入木里县瓦尔寨大寺。经过数代木里藏传佛教大师们的相继改进和规范,糅和部分当地舞蹈元素后,作为密宗三大仪轨之一,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

杜基嘎尔独特的舞蹈形式

木里的“杜基嘎尔”与其它藏区比较,在动作及其编排等方面有着区域性的差别,此外各寺庙的主神也不同。跳杜基嘎尔神舞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佛教仪式,一般由僧人来表演,表演前要进行念经,表演时必须按照经文的节奏来进行。

杜基嘎尔的舞蹈以哑剧的形式来表演,所有表演者都要戴上牛头马面、人妖鬼怪的各种面具,手持各种法器,身着奇异各色法衣进行表演,整个节目分为2个大段、13个小段构成,表演时舞者时而青面獠牙、凶神恶煞,猛烈舞蹈,时而天母护法、高僧诵经、祝福吉祥,最后,除妖除魔、威猛狂舞、笑口大开。整套动作编排合理有序,吹打节奏强烈得体,毫无杂乱之感,情节引人入胜、留连忘返,表演勇猛粗犷,节目奔放激烈,场面宏大壮观,给人以一种原始豪迈的美。

“杜基嘎尔”是一种集音乐、舞蹈、体育、博弈为一身的金刚法舞,是对藏传佛教金刚法舞的发展。它以身、语、意三者紧密相应相吸的仪式化展示,达到藏传佛教驱邪正道、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特殊目的。

杜基嘎尔特殊的面具、服饰、兵器、乐器等手工精细,件件华美,有浓郁民族特色,这些东西都要在师傅指导下才能制作完成,完成后仅服饰穿戴都要花费一定的功夫来研究,乐器的使用也要潜心学习才可以出演,所以“杜基嘎尔”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

上世纪60年代,因“破四旧”,木里地区寺庙遭严重破坏,僧人、喇嘛被赶走,佛像、经典、文物、法器全被毁坏,各种宗教活动被停止,木里的三大寺十八座经堂只剩下了部分残垣断壁,“金刚神舞”也随之消失殆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修复木里大寺,恢复了一年一度的“燃灯节”庙会活动,通过部分在世老僧人、老信徒、老师傅们的回忆和结合唐卡中众法神的装扮,木里大寺现有僧众重新制作服饰并编排了“杜基嘎尔”神舞,使它以新的面貌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杜基嘎尔”不仅舞蹈、乐器需要师傅指导,就是服装、道具的制作也需要师傅亲自传授,这些年因老者的逝去,神舞缺少了专家指点;更因如今入寺僧人的减少,表演规模大不如从前;会跳神舞的僧人也寥寥无几;在现代文化冲击下,面具、服饰、乐器等方面制作渐失了原始风味,更是受经济拮据的制约,“杜基嘎尔”的保护和传承日显艰难。

显示全文
吃的是一种情怀 笛子的种类 “菊城”小榄 古镇里的菊花宴 新疆手抓肉 源于古代猎弓的乐器 “功夫老人”带徒重育德 大红袍为什么“红” 中国首座民间“文革”博物馆诞生记 杨过发现秘籍的地方 击筑能手高渐离 中国著名的裸浴风俗 抹茶文化你知多少 秦王破阵乐 狮子头的由来 为什么素食要以仿荤食来取名 济南的蒲菜 八大菜系之湘菜 西瓜本来叫“寒瓜” 桂花与桂花酒 谁坐枕头谁当家 丝绸路上的压缩饼干 故宫到底有多少间房屋 孔子听音乐可辨容貌 “花酒”的N种吃法 古老婚姻史诗 最早走出国门的武术流派 神秘广寒诱嫦娥 北京烤鸭祖籍非北京 杨氏太极拳溯源 西藏酥油花灯会节 唐代女歌手何满子 瑶族招郎习俗 葬者为百年前屠村惨案亡者 岩棺群探秘 千佛洞石窟 古镇双江的千年茶香 第七届全国武林大会清镇开幕 青城派掌门人自述南极中心摆太极阵 绍兴人的生岁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