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说”面条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面食

面条主要用麦子面粉制作,于面出现之前,饭、粥为普遍中国人的主食,但当面出现后,面条地位即跟米食平起平坐——北方人主以面食为主粮;南方人虽倚重吃米饭,但面食亦成为重要小吃。

南北两地之面条实有着天壤之别。南方的“面”指以面粉制成的面条,以蛋面为主,用的并非鸡蛋而是鸭蛋黄,面身幼、面质爽口弹牙。其中生面、干面皆有之。广受欢迎的有细条干面及虾子面;北方的“面”则指以小麦磨成的粉,面条多不用蛋,用之以碱水,加入碱水能令面条变得容易消化,故面条成为北方人主要食粮之故。跟南方的相比,北方面条面较粗,面质软滑柔韧。如果在北方如果说“要面”,老板只会给予面粉;而在南方,卖的则会是巳加工好的面条。

北方人以面为主食,因而面食较重其质和量。北方人做面常加时令叶类鲜熟,佐以生葱、生蒜、香菜等调味,味重油多,配料及汤相对较咸,主要是驱寒,饭量大的也可配馒头、烧饼。南方反之,因南方人以米饭作主食,面条为小吃或招待、迎合北方人口味,因小巧习惯喜以小碗盛放,但不放葱姜、叶菜,喜欢放酱油、榨菜、明菜油,一般是挂面,外观和口味对嗜好面条一族来说差强人意。

传统面条当然以人手巧制,由和粉、打面、拉面或切面全用人手,不过南方及北方做面亦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北方出名拉面,固名思义用手拉制而成,拉面要做得软滑但有韧性,绝非易事,需膂力过人,对力度控制要得宜,刚中带柔,才能做出佳品。反观南方面条,却重柔中带刚,爽而不脆,关键亦在做面时的力度,面团和好后,利用人体的弹跳力以大竹压之,面团压簿,最后切成幼条。

要数特色的中华面,首推伊府面,简称“伊面”,既可以汤煮,亦可作干炒,由清乾隆进士伊秉绶家厨所创。伊府面中国南北两方皆有制作,尤以闽、赣最出色。伊府面之特色在于它不用水和面,改用鸡蛋液;经沸水煮后用冷水冲凉、烘干,再用油炸,令其变半成品。因制法独特,可适合不同煮法,所以伊府面确是面中上品及筵席上的特面点。

另一闻名中外的担担面,于一八四一年出产于四川。意思简单之极–挑担叫卖的面;当时民生苦困,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为求生计,挑起担子沿街卖面。虽说面食于古时算为上品,达官贵人均喜爱之;但担担面并不只专卖给有钱人吃,其对象反着眼在平民大众。担担面起初只在横街窄巷摆卖,面质相当粗糙,仅用滚水渌熟,汤底则用辣椒油、豉油,再加少许炸菜,味道辛辣,以作裹腹。要到后期才进入了大饭店、宾馆,再与其他小吃登上酒席桌。

在香港极受欢迎的云吞面,面底是生面。生面早时产于广东,以鸡蛋或鸭蛋做面,鸡蛋令面身变得爽口;鸭蛋则令生面增添蛋香。好的生面称为银丝幼面,面要幼,煮后呈黄色,当然要爽口弹牙,不能太硬亦不能太软,而最重要的是,生面煮后不可带碱水味。

显示全文
大同古镇游记 浙江龙泉举行剑祖欧冶子公祭大典 鼓的分类 笛和箫有什么区别 板胡分为哪几类 锣的历史是怎样的 怀着一颗宁静的心行走南太湖 走马观台北 行走在阴阳八卦诸葛村 西藏寺院建筑 西汉宫廷音乐家李延年 山东曲艺之鼓 安溪铁观音 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源于美丽的爱情 茶与神农 茶的起源说 东坡提梁壶的传说 八大菜系之浙菜 西湖醋鱼 茶叶入膳好味道 晋商携“汾”走天涯 素酒和男梅 沱郎造酒的故事 桂花与桂花酒 西瓜本来叫“寒瓜” 八大菜系之湘菜 济南的蒲菜 为什么素食要以仿荤食来取名 狮子头的由来 秦王破阵乐 抹茶文化你知多少 中国著名的裸浴风俗 击筑能手高渐离 杨过发现秘籍的地方 中国首座民间“文革”博物馆诞生记 大红袍为什么“红” “功夫老人”带徒重育德 源于古代猎弓的乐器 新疆手抓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