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柔发现1300米明前残长城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一段1300米长的明前残长城遗迹,在怀柔被发现。昨天,这样一则消息,再次引发各方关注。

迥异于众所周知的慕田峪、八达岭等明代长城,在京郊的崇山峻岭间,还藏着一条明前古长城。然而,苦于历史文献语焉不详、出土文物凤毛麟角,多年来,人们对这条略显神秘的长城只能管窥蠡测,难见全豹。

昨天怀柔传来的这则新闻,无疑为人们探查古长城增加了利好消息。此前,门头沟、延庆、昌平等区县相继发现古长城遗迹。频频现身的遗迹,让这条原本断断续续、掩身于山野草莽间的古长城,正在慢慢变清晰。

正如北京大学历史地理教授岳升阳所说,虽然文献中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但近年来频频发现的遗迹,正在填补北京古长城历史的空白。“现在,可以初步判断,这条古长城由东灵山入现今的北京市界,一路逶迤向东,穿过门头沟,连接昌平,向北拐入延庆,再向东进入怀柔、密云。”岳升阳说。

怀柔古长城最新发现 残长城闯进摄影师镜头

匀称的石块、梯形的墙体、散落的石堆……这些景象,不由把观者带入了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岁月。昨天,怀柔区几位摄影爱好者在渤海镇三岔村北苇滩西山顶拍摄。谁也不曾想到,荆棘密草间,突然,一段千余米长的残长城闯进镜头。专家初步推断,这很可能是北齐时期的长城遗址。

这段残长城位于怀柔区渤海镇三岔村与延庆县四海镇海子口村的分水岭梁头之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如果以两村交往的梁头山道划分,东北段大约500米,西南段大约800米。

经现场勘测,残长城遗址成梯形形状,现存遗址最高点在1米左右,根据坍塌和散落的石料分析,原来的长城至少在2米以上。在这段残长城的两处制高点上,还有两个敌楼的遗址,遗址成圆形,散落的石料面积约一百平方米,这些敌楼选在制高点,一是出于侦察瞭望敌情的需要;二是供守城将士换防休息之用。

残长城与明长城没有衔接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孤立的残长城与明长城没有衔接点。年近七旬的怀柔文物管理所老所长张伶绵据此分析说,这段残长城至少建于明长城之前。从其建筑结构上看,明代长城多为石条底座,砖体墙垛,且白灰勾缝。而这段残长城则是干碴墙体结构,既没有石条底座,也没有散落的砖垛痕迹。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段残长城位于怀柔和延庆两个塞外村的交界之处,且北有外长城,南有二道关和南冶口内长城,再加之如此简陋的构筑结构,至少可以确认此段长城不像明代长城遗址。

明长城改线,北齐长城得存

那么,此段长城到底建于什么年代呢?《延庆州志》说:“古长城,在州南二十余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逦而至永宁一带遗址犹存。”

长城学者宋国熹也曾在中国长城网上撰文说:“延庆县四海镇海字口与怀柔区渤海镇三岔两村交界处的石块干碴边墙,被当地人传称是秦长城”。

然而,现在学术界比较集中的看法是,北京地界上的早期石长城绝大多数都是约1500年前的北齐时期建设的。因为后来的明长城很多都是叠压在早期长城上修建,所以外露在地表的北齐长城遗迹并不多见。只有在明长城因故改道或者没有修建的地方,还能清楚地看到。

初步判断,怀柔发现的这段残长城正属上述情况。“这段长城未列入怀柔长城的统计里程范畴,根据明代长城是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建的说法,这段残长城很有可能是当时修建明长城时,因局部改线时而被甩下的一段北齐年代的长城。”张伶绵说。

门头沟古长城现存最密 五段古长城藏身门头沟

仅在门头沟区境内,可以确认的明前早期长城就有5段:雁翅镇马套村北洋沟长城、雁翅镇大村北西岭至德胜寺长城、雁翅镇房梁村长城、清水镇江水河村东灵山长城、雁翅镇马套村旁路沟东台岭长城。是本市迄今发现的古长城最密集的地带。

这是截至去年的全国长城普查获得的成果。门头沟区长城普查小组在野外调查、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经专家指导验收后,确认这五段墙体均为北齐长城,总长度约7000米。

门头沟古长城防御北、东方向

北齐修筑长城主要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即柔然、突厥)的入侵,门头沟明前早期长城的走向有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北-南,基本防御方向可以确定为北与东。资深长城文物专家顾大勇告诉记者。

对于北方的防御比较好理解,但对于东面的防御作何解释呢?顾大勇说,因为当时北齐所要防御的重点在如今的山西太原、河南的洛阳与河北的临漳县(当时的邺城),而当时的门头沟地区的东面不是像辽金以后建有大型都城,极可能是一片开阔地,一旦居庸关被突破,那么通过门头沟的山路,可以抵达河北与山西,而且不易被发现。

公元563年突厥曾发动20万兵民毁坏长城,564年又几次用兵大掠幽(今北京市)、恒(今山西大同)州境,这才使北齐在天统元年间对之前的长城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王平镇保存最早修筑长城记录

位于门头沟入山不远的王平镇河北村有东魏武定三年刻石,上刻有“大魏武定三年,十月十五日、平远将军、海安太守筑城都使元勒,又用夫一千五百五人,夫十人,乡豪都督三十一人,十日讫功”字样,共4行,49字。

该文记载了东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平远将军在此处驻军筑城之事,如今刻石所在的山坡地上还可依稀见到夯土墙基的痕迹,刻石文中的“城”与“斩山筑城”的“城”均为城墙的意思。因此,这块刻石是门头沟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修筑长城的有文字记录的实物遗存。

昌平古长城现存最长

19公里古长城穿越延庆昌平

昌平区文物管理所公布的长城踏查结果显示:去年,从延庆大庄科乡解字石村至昌平大岭沟,再到八达岭一线,发现了一段长约19公里的古长城遗址。据初步推断,这段长城建于北齐时期,距今约有1500年历史,是迄今北京发现的绵延最长的古长城。

这也是昌平区境内发现的第三处长城遗址。同时,这项发现也证明,北京西北方向明长城空缺处其实有古长城存在。

明长城断头处存在更早长城

昌平区的长城遗址踏查怎么还要跑到延庆县的地界上?原来,明长城在北京的西北方向有一段大约19公里的空缺地带:从东往西,明长城从怀柔黄花城进入延庆的解字石村后突然截止;从西往东,八达岭明长城过水关之后,也一下子没踪没影。

本该绵延不绝的明长城,为什么在京西北会有一段空白?对此,学术界尚无定论。但在此前2006年全市举行的大规模长城踏查行动中,文物工作者发现,很多明长城是叠压在明朝以前的古长城遗址上修建的。按照昌平境内已发现的三处石墙遗存的大致走势,很有可能和明长城的断头处有某种关联。

2010年5月,由昌平区文物管理所4名工作人员组成的踏查组,来到延庆解字石村,现场进行踏访。村北的山头上,从怀柔方向延伸过来的明长城在最后一个敌台的位置上戛然而止。敌台由条形砖石砌成,主体部分已经坍塌,但基座保存还比较完好。站在敌台位置上向明长城消失的西南方向眺望,果然,山上影影绰绰匍匐着石垄状的墙体遗存,和昌平境内发现的石墙极为相似。

在当地老人的指点下,踏查小组以解字石明长城断头处为起点,顺着山势,向西南方向追踪古长城遗迹。沿途,石墙若隐若现,有的地段保存较为完好,有的地段完全看不到痕迹。保存完好的石墙,高度1米到1.5米不等,宽度1至2米不等。堆砌石墙的石块多为就地取材的碎石,形状、大小不一。有的呈散乱堆积状,有的是与土混合堆积在一起,仅在局部地方,能看到有较大石块砌筑的痕迹。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石墙坍塌得比较严重,有的上面已经长出茂密的荆棘。

一路向西南踏访,越过延庆松树沟村的石门,就进入昌平地界,很快就是此前发现的昌平大岭沟村石墙遗址,继续往西南方向走,是边墙子村石墙遗址;然后在碓臼峪村、锥子石村、立石沟南山上都发现了明显的墙体遗存,长度从120多米到1000多米不等。“这时就已经能肯定,这些墙体遗存是属于同一段古长城遗址。”昌平区博物馆馆长邢军说。

这段古长城通往何方?踏查组历时两个月,再次进入延庆县地界,来到井庄镇北地村,又发现了长达两公里的墙体遗存。之后,再往西南就是水关长城附近的水关村。“之前,我们猜测这段古长城会和水关长城连上,后来发现不是。它从水关长城的北边绕了过去,直奔八达岭明长城的方向,最后和八达岭长城相接。”邢军介绍。

至此,这段古长城遗迹的线路、走向,基本水落石出。“起点是延庆解字石,终点是八达岭,全长大约19公里,这一段也恰好是明长城在北京的空白处。”邢军说,此前,文物工作者普遍认为这段区域没有长城存在。这次踏查有力地推翻了这个论断,“仍然有长城存在,只不过是比明代更古老的早期长城。”

链接

北京古长城多为北齐建

按照当前学术界比较集中的观点,北京境内现存的明代以前石长城,大多为北齐所建。北齐辖境相当今天山东、河北全境及山西大部和河南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北齐立国之时,西有北周的虎视眈眈,北有突厥、蠕蠕(柔然)、契丹等的侵扰,形势严峻。为了加强对周边国家及游牧民族的防御,北齐曾在北部和西部多次修筑过长城,其规模在秦朝之后、明代以前这段时期里,堪称第一。

经过多次修建的北齐长城基本可连缀成两条主线,一条为北面的外边,自今山西西北芦芽山、管涔山向东北延伸,经大同、阳高、天镇北境入河北省张家口赤城县境,再沿燕山山脉东南方向经北京、天津、唐山市境入秦皇岛市山海关抵达海边。另一条是南面的内边,其西起山西西北偏关一带东南行,至武县转向东北,沿恒山山脉东来进入河北省内,再沿太行山北上折向东,行经北京西北部——即经过门头沟、昌平,在昌平居庸关南口处与外边长城相会。

专家建议

古长城遗址应整体保护

北齐不但修筑了长城,还在长城沿线每十里建有一座戍所。近年来,本市已经在门头沟、昌平、密云等地明前古长城遗址沿线,发现多个北齐长城的戍所遗址。岳升阳教授就此建议:应该打破区县划分,对绵延京北的古长城遗迹整体保护,以保证其历史价值。

岳升阳教授呼吁:北齐遗物在北京地区发现不多,这些北齐时期的戍所遗址是研究北京地区北齐时期军事和文化的重要遗物,希望文物部门能够有选择地进行发掘,并立牌保护,以免在旅游开发和植树绿化中受到破坏。

显示全文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三国简雍后裔身居四面山 修族谱找到150万宗亲 海南儋州人与众不同的结婚风俗 纳西族“东巴舞” 漳州600年历史 双兴宫保生大帝踏火日 泉州“花桥宫”金汁 制药法将失传 苗族的跳花节 太湖碧螺“吓人香” 龙舟的简介制作与各地风俗 南派木刻年画的最后传人 泉州妙云街华侨李清纶百年故居 维吾尔族婚俗 塔塔尔族节日—撒班节 土族“抢婚”习俗 藏族的主要食品与进餐礼仪 江西一村寨村民姓氏“生熊死黄” 少数民族的饮酒风俗 侗家合拢宴 婚事“六礼” “闹饭”风俗渐行渐远 寻找“太湖三白” 南吕固“抬猴爷” 新疆民俗—哈萨克姑娘鞭子定情 维吾尔民间社交“给洗手水” 不拜天地拜炉火 “入洞房与度蜜月”的来历 为外甥祈福 神农架的奇风异俗 鄂伦春族·篝火节 河南三门峡深山村庄裸浴民俗遭年轻人抵制 新郎蒙头还被抢 藏族风俗习惯 北极村之“夏至节” 厦门疍民的人生礼俗 反对单身的回族“定茶日”风俗 朝鲜族“刀舞” 施秉苗族板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