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饮食习惯
主食以大米、小麦,兼杂粮。建国前,镇境以小麦、大麦、胡豆、豌豆、玉米、红薯为主粮,大米少量。八十年代开始杂粮除用于调剂口味外已很少食用。现在的饮食习惯稍有改变,即保留秦地吃面条、馒头,又兼有楚川吃大米、甜食的习惯。每天饮食次数因地而异,一日三餐或两餐。烹调以炖、蒸、煎炸红烧为主,一般要求酥烂脆。味略咸 ,浓而不腻,烂而不糊,不重花色。菜肴中家常菜常见的有肉类的炒肉丝、炒肉片、炒肉丁、炒猪肝、炒肚片、红烧肉、炖猪腿等。禽类主要有红烧鸡块、红烧鸭、清蒸鸡、鸭、鹌鹑等。一般以晕素搭配烹制花色繁多、口味特佳。套菜多为婚丧大事、年节家宴、寿辰、满月等重大活动中使用,分三个环节:先摆四晕四素共八个凉菜,中加多种菜汤料,酒过三巡,上蒸炒得大菜,分八道十二道有的用十道。其中以蒸、炒菜与汤菜相间,猪牛羊鸡鱼海菜特色菜皆有,每道菜一次一盘或一碗,相隔十分钟上一道,吃饭时有四菜一汤。(本真的特色菜是酸辣肚片、爆炒血肝、清蒸甲鱼、金蝎戏龙等)
二、 衣着起居
建国前,农民多穿土布,急症居民多穿“洋布”对襟上衣,裤脚宽大,富户有穿绸、缎、昵、绒、皮棉夹纱的,春秋穿长衫。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居民穿着已和时代同步。住房,建房时习惯面南建屋,建房者多请“阴阳先生”勘测地形、地势称之“看风水”,建房重视建屋脊,有“养儿要取妻,盖房要瓦脊”之俗语等等风俗,遗传到现在的习俗还有建房要择吉日兴工,竖柱、上梁、梁上披红。到现在也由于乡镇土地紧张,建房不看风水,见缝插针,有地就盖。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乡、镇交通沿线混凝土楼房大增,部分外观内饰日趋新颖别致,阳台养花、养鱼逐渐增加,讲究环景美化。
三、 生育和寿辰
五里镇境内自古称生小孩为“坐月子”。在预产期前,由娘家或亲友送一盘饺子给孕妇吃,谓“催生”。分娩后,女婿在次日向娘家报喜,生男送公鸡生女送母鸡,习俗讲究颇多。建国后许多习俗多有简化变更,国家实行新接生法,提倡计划生育,一些旧俗虽易,然贺喜之风犹存,送礼酬客颇费。
成人、小孩过生日,都讲究改善生活,即使幼儿也要给孩子煮鸡蛋,俗语:“小娃过生一个蛋,大人过生一碗面”。成人多重视三十三、三十六或四十五,称为“门槛子”或“暗九”逢此生辰要热烈庆贺一番。旧时讲究更多,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习俗已不为人重视。
四、婚嫁习俗
普通婚俗。旧时和很多其他地方一样,婚姻本人不能自主,男子十五岁左右由父母央媒求亲,在请“算命先生”“合八字”,若无相冲即可定亲,否则作罢。相冲的名目很多,生肖、五行甚至岁数也有讲究。双方同意定亲,男方送的信物称为“彩礼”。“彩礼”多少由双方父母,定通常都会退回一部分称为“回根”。五里镇境婚俗习惯很多,过门、迎妆、嫁娶、拜堂、闹新房、回门都有很多不同的内容和习俗,不能一一道尽,欢迎四海来宾来本真亲自领略。
五、丧葬
镇境丧葬自古十分讲究,依据家庭情况不同,一般分为富者丰而贫者简。一般在老人在世时会先由儿女做好棺材称为“寿料”做成时称“收香”亲友祝贺,喜其棺成而祝其不用。老人垂危前要先做好纸人纸轿,用黄表纸贴门神,为死者理发、洗澡、穿衣服,脸蒙皮纸称为“盖脸纸”。手提饼谓之“打狗饼”。还有诸如“过轿面”、“倒头纸”等等各有各的含义。丧期无定,一般三日上山。
六、喜庆习俗
喜庆习俗有:做满月,是小孩出生庆贺喜酒的习俗,不一定非满一月才可;祝寿是人到六十岁生日那天的庆祝叫寿,要置办酒席,寿者坐太师椅,接受众人祝贺,礼毕吃寿面,旧时程序极多,到现在有的逐渐简化为吃酒席即可。
镇境旧时还有许多习俗,在有的地方还在沿袭,随着本镇经济的发展与和外界的交流愈多很多习俗不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