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农民住宅,均为土木结构的平房。其样式有:财主富豪构筑土垒的屯庄,为的是防匪防盗,四壁墙高一丈八尺至二丈四尺,底宽丈余。墙头上还构筑女儿墙,四角有角房或角楼,墙顶有通道,可以四周巡视。庄内建筑四合院,有的屯庄内可建四院至五院房屋,名曰“五子夺魁”。主院堂屋为四梁、八柱、九宫、十一檩,两侧有抱厦,对面有倒座屋,前有雨栏,有三部彩、五部彩之分,上有天棚,下有石条构筑的台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一般农民多为土木建筑的四合院,有专修建筑和土梁建筑之分。四周有土墙(高丈余),前有大门,大门又有专修大门和土大门之分。穷家小户多住民房子,三、五间不等,一般没有围墙。有的住“场房子”(看场用的)或叫“庄颗子”。
室内装饰布置因贫富而异。四合院上房俗称堂屋,中间有泥台或供桌,上壁挂佛像或神像,左面一间供奉灶神或财神,右面一间供奉家堂香火,泥台上摆放祖宗牌位,上挂家谱或历代成名的祖宗画像。每逢初一、十五或年节下,烧香祭祀。四合院两边为厦房,是晚辈居住的地方,室内一般只摆设衣柜,上房对面的“倒座”,是长辈居住的地方,上墙一般都挂福禄寿星图、天官图或钟馗图。室内摆设有琴桌、方桌、富柜、太师椅等。至于一般农家也就无所谓摆设,室内有一、二条板凳供人坐也就不错了。多数农户进门就上炕,盘腿而坐。吃饭有一小炕桌在中,置放碗、盘和筷子。至于一些贫困人家,锅头连的炕,生火就冒烟,筷子用的芨芨棍,半碗糠菜半碗粮的情景,也数见不鲜。一些农家铺-不起席子,就在炕上铺一层沙子,冬天炕烧暖,一家人盖一件破烂皮袄过夜。真可谓“湿柴难着,穷人难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