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背后的科学文化蕴含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俗信。许多地区的人们认为,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或朋友家,主家不应该强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便不要再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以后,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如果违背这种俗信,人们认为可能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吉和灾难。尊老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民间俗信看上去似乎与传统美德相违,但从中国传统养葬习俗和人的生老规律来看,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中国人对自己的双亲和没有亲生子女的孤寡老人,具有传统的赡养秩序和终老习俗。一般情况下,父母由亲生儿子们共同赡养送终。如果儿子早于父母去世,则靠孙子赡养。如果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一种情况是给女儿招赘女婿上门,由女婿和女儿共同赡养送终,即所谓“招养老女婿”。另一种情况是等女儿出嫁后,同没有儿女的老年夫妇们一样,过继他人的儿子上门做养子,继承财产、养老送终。这种传统赡养秩序的特点是,老人们始终不离开他们生活了一生的生存环境,从熟悉的生存环境中得到主人感和生存安全感的双重满足,从而平静安详地安度晚年。这种传统赡养秩序又给中国老人们造成了另一种心理现象,即非常重视他们的最终离世之地。圆满理想的目标是在自己家的正房中离开人世,即所谓“寿终正寝”。

在中国传统赡养秩序中,作为赡养者儿孙辈是以“孝顺”为道德准则的。“孝”指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顺”则指对父母意愿的遵从。父母的愿望是寿终正寝,儿女们当然应该遵从老人的心愿。对儿孙辈来说,只有能使老人顺心如愿地寿终正寝,才能被社会舆论视为符合“孝顺”的赡养道德规范。在这一点上作为赡养者儿孙,和被赡养者父母的愿望是一致的。人到七十岁后已进垂暮之年,病老弃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外出不幸死丧他乡或亲友家中,首先是违背了老人们寿终正寝的心愿。其次是赡养老人的儿孙们会因自己不孝,使老人外出死于他乡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再次是接待老人的亲友家会因老人不幸死于自己家中,产生许多尴尬和麻烦。显然这种局面是人人都不想看到的。因此,老人们到了七十岁以后,儿孙们都尽可能劝阻老人到亲友家走动。亲友们也并不欢迎老人们到自己家里来。当然。这并不代表老人的亲戚们对老人没有亲缘感情。这种老人与亲戚间的亲缘感情交流,在民间遵循着另一敬老尊长秩序,即每逢过年过节晚辈应主动去看望前辈,同辈年轻者主动去看望长者。即便是有这样的亲缘感情交流机制,作为儿孙辈也不愿老人外出。但因特殊情况,如家庭矛盾,想念亲友,年节去探望比自己更老的长辈等原因,老人外出去亲友家的事还是时常发生的。遇到这种情况,亲友们会想法劝老人尽快回家,或通知老人的儿孙们尽快接老人回去。民间对待外出老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的信条,是说年龄越大发生不测的可能性越大。民间所说违背这一信条带来不吉和灾难,主要是指万一老人发生不测,会给接待老人的亲友家带来许多意外的麻烦。

显示全文
对民俗的历史解读 谈谈与姜太公相关的民俗 汉高祖醉斩白蛇 鲁酒薄而邯郸围 饮食文化的中西比较 少数民族敬酒方式 辽金食俗 毛泽东谈辣椒和红烧肉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 黄州东坡肉 煮酒论英雄 杯酒释兵权 古代消暑方式 东坡肉与苏东坡 酒池肉林 荆州翡翠白玉汤 酒德和酒礼 “玛瑙白玉”的由来 康熙与御膳宫门献鱼 中国古代冷饮趣史 李白与宜昌三游神仙鸡 婚礼今昔 黄州东坡豆腐 最古老的酿酒工艺 北京烤鸭探源 两岸三地邮票挂红灯背后的意涵 合肥曹操鸡 梁实秋与火腿 易氏源流考辨 中国的“八大菜系”及其代表性名菜 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 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兴衰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 何为国宴 独特的饮酒方式 汲取多民族精萃京味儿十足老北京糕点 螃蟹宴与蟹文化 “东坡鱼”的由来 箪醪劳师 “十月初一烧寒衣”孟姜女与寒衣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