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艺术中国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显示全文
中国的“八大菜系”及其代表性名菜 易氏源流考辨 梁实秋与火腿 合肥曹操鸡 两岸三地邮票挂红灯背后的意涵 北京烤鸭探源 最古老的酿酒工艺 黄州东坡豆腐 婚礼今昔 李白与宜昌三游神仙鸡 民俗背后的科学文化蕴含 对民俗的历史解读 谈谈与姜太公相关的民俗 汉高祖醉斩白蛇 鲁酒薄而邯郸围 饮食文化的中西比较 少数民族敬酒方式 辽金食俗 毛泽东谈辣椒和红烧肉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 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兴衰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 何为国宴 独特的饮酒方式 汲取多民族精萃京味儿十足老北京糕点 螃蟹宴与蟹文化 “东坡鱼”的由来 箪醪劳师 “十月初一烧寒衣”孟姜女与寒衣节的传说 沿淮花鼓灯的历史承接及起源 洋葱炒牛肉丝 “四星望月”的来历 “肥王鱼豆腐”的由来 古代的酒政 徐州东坡回赠肉 朱元璋与徽州虎皮毛豆腐 乾隆与北京龙舟活鱼 明代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 百年前满汉全席中的奇品 “洪武豆腐”的来历